69中文网 zhuishulou.com,天道:荀子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没有明确地讲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只是说人的本性是相似的、接近的,因后天的环境习染不同,人与人之间才有了很大差别。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君子有二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①好色、好斗、好得,这些都是人性恶的表现。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讲人的本性是恶的,但至少他对人的本性中的恶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才警示人要“三戒”。
孟子讲的人性善,与孔子的警示相去甚远。他虽然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可是在人性的问题上,他背弃了孔子的警示。
孟子不讲人要力戒“好色、好斗、好得”的本性。他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讲人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③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叫作“四端”或“四德”。④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就在于人有这些“心”。人应该很好地保持这些天赋的“心”。人如果丢失了这些“心”,就会有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该反省自己,闭门思过,努力把这些丢失的“心”再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点,谈人生,谈治国,谈理想。教导人要尽心、知性、知天,保守人生来就有的善良。在个人行为上有善心;在执政行为上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⑤治天下;在思考社会问题的时候“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沿着守善、行善、扬善的路径,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将儒学引入了一条脱离社会实际的空谈愿景,追求内心自省、外在虚荣的保守主义道路。
而荀子则以人性恶为基础,谈人生,谈治国,谈理想。揭示人因欲望而自私,导致社会混乱。教导人要“化性起伪”,用人为的办法改变恶的本性,用礼义约束恶的本性,用法度惩治恶的本性,弓I导人性走向善良和崇高。荀子把利益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沿着化恶、限恶、惩恶的
路径,将儒学弓I入一条切合社会实际的积极进取的道路。
孟子像一位温和善良的高级画师,画出人心灵的自然美,呼唤人保护自然之美。而荀子像一位冷面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剖开人的心脏,让人看到与生倶来的顽疾,提醒人时刻关注这个顽疾,努力地铲除顽疾,走向健康完美的人生。
荀子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对儒学的危害太大了。它听起来很美,却背离了孔子,把儒学引入歧途。儒学之所以走到几乎被社会抛弃、无人理睬的衰败绝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孟子的性善论。然而,孟子在儒家中的影响最大,威望最高,因而成为改造儒学的最大障碍。要想让儒学重新兴旺起来,就必须摒弃孟子的性善论,让儒学从孟子引领的错误道路上调转头来。所以,荀子经过深入的思考,在稷下学宫尖锐地毫不客气地向孟子公开宣战。
荀子的文章《性恶》记录了这场大辩论的内容,是他对这场辩论的总结,由此开始,荀子跳出孔孟空想的脱离实际的儒学传统,走向贴近实际、指导实践、独树一帜的荀学道路。
由荀子挑起的这场关于人性善恶的大辩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在当时惊世骇俗,掀起巨大波澜,直到今天,这个辩论也并没有停止。
从世界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看,荀子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人性恶的理论,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他揭示出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化性起伪”。人类经过“化性起伪”,也就是用人为的方法不断改变恶的本性,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社会文明。所以,人类文明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化性起伪”的历史。
没有明确地讲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只是说人的本性是相似的、接近的,因后天的环境习染不同,人与人之间才有了很大差别。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君子有二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①好色、好斗、好得,这些都是人性恶的表现。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讲人的本性是恶的,但至少他对人的本性中的恶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才警示人要“三戒”。
孟子讲的人性善,与孔子的警示相去甚远。他虽然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可是在人性的问题上,他背弃了孔子的警示。
孟子不讲人要力戒“好色、好斗、好得”的本性。他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讲人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③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叫作“四端”或“四德”。④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就在于人有这些“心”。人应该很好地保持这些天赋的“心”。人如果丢失了这些“心”,就会有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该反省自己,闭门思过,努力把这些丢失的“心”再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点,谈人生,谈治国,谈理想。教导人要尽心、知性、知天,保守人生来就有的善良。在个人行为上有善心;在执政行为上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⑤治天下;在思考社会问题的时候“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沿着守善、行善、扬善的路径,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将儒学引入了一条脱离社会实际的空谈愿景,追求内心自省、外在虚荣的保守主义道路。
而荀子则以人性恶为基础,谈人生,谈治国,谈理想。揭示人因欲望而自私,导致社会混乱。教导人要“化性起伪”,用人为的办法改变恶的本性,用礼义约束恶的本性,用法度惩治恶的本性,弓I导人性走向善良和崇高。荀子把利益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沿着化恶、限恶、惩恶的
路径,将儒学弓I入一条切合社会实际的积极进取的道路。
孟子像一位温和善良的高级画师,画出人心灵的自然美,呼唤人保护自然之美。而荀子像一位冷面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剖开人的心脏,让人看到与生倶来的顽疾,提醒人时刻关注这个顽疾,努力地铲除顽疾,走向健康完美的人生。
荀子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对儒学的危害太大了。它听起来很美,却背离了孔子,把儒学引入歧途。儒学之所以走到几乎被社会抛弃、无人理睬的衰败绝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孟子的性善论。然而,孟子在儒家中的影响最大,威望最高,因而成为改造儒学的最大障碍。要想让儒学重新兴旺起来,就必须摒弃孟子的性善论,让儒学从孟子引领的错误道路上调转头来。所以,荀子经过深入的思考,在稷下学宫尖锐地毫不客气地向孟子公开宣战。
荀子的文章《性恶》记录了这场大辩论的内容,是他对这场辩论的总结,由此开始,荀子跳出孔孟空想的脱离实际的儒学传统,走向贴近实际、指导实践、独树一帜的荀学道路。
由荀子挑起的这场关于人性善恶的大辩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在当时惊世骇俗,掀起巨大波澜,直到今天,这个辩论也并没有停止。
从世界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看,荀子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人性恶的理论,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他揭示出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化性起伪”。人类经过“化性起伪”,也就是用人为的方法不断改变恶的本性,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社会文明。所以,人类文明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化性起伪”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