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zhuishulou.com,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金秋十月,京城还是一片暖意融融,辽东却已经寒风阵阵,经过将近五个月的日夜奋战,袁崇焕终于率辽东军将士在辽河沿岸修筑四座新堡垒。
加上原来的西宁堡,关外长城内的辽河西岸,堪堪百里河岸上足足矗立了五座堡垒,相隔不到二十里就是一座,而且每座堡垒最少架设了十门火炮,建奴想要突破辽河一线简直难如登天。
袁崇焕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就算皇太极倾巢而来他都不怕了,五座堡垒,一百门火炮,五千支新型燧发枪,再加上手雷、投枪、箭矢,只要皇太极敢来,他就有信心再取得一次辽河大捷!
皇太极是不敢来了,至少这两年他是不敢主动发起进攻了,但是,他不敢来,却不代表辽东就安全了。
大捷就是大劫,天启朝和崇祯朝就是有这么怪,忠臣良将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就如同被人诅咒了一般,能落个全尸都难!
其实,他们并不是被人诅咒了,而是被阉党又或者说阉党余孽给盯上了,因为明朝都是文官当统帅,如果这些获得大捷的文官不干掉,就会威胁到阉党对朝堂的掌控,所以,获得大捷之后,他们不死都要脱层皮!
京城这边,内阁、都察院、吏部皆已布局完毕,温体仁便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甲戌年的京察。
话说这会儿还没过年呢,甲戌年的京察怎么就开始了呢?
这倒不是温体仁乱搞,因为每六年一次的京察正好和每三年一次的大计还有科举考试撞到了一起,如果京察大计和科举考试同时进行,肯定会出问题。
比如,大家都在提心吊胆的等候京察结果,又或者准备自辨呢,大计谁去管,科举又有谁去管?
又比如,主考官和各房考官都定下来了,他们也开始组织科举了,结果主考官或者各房考官在京察中出问题了怎么办?
所以,为了不和大计还有科举考试发生冲突,一般都会在年前就开始京察,年后再进行大计,同时进行科举,这样,科举考试结束之后,就能将大部分高中进士的考生安排下去当官了。
崇祯自然知道这规矩,温体仁、唐世济和王应熊把京察的事情一说,他不但没有反对,还特意叮嘱,一定要好好差,使劲查。
他总感觉很多官员都有问题,不然大明也不会衰弱至此,殊不知,有问题的正是他寄予希望的温体仁、唐世济和王应熊,让大奸臣带着党羽去负责京察大计,说句不好听的,他这脑袋简直长屁股上了!
温体仁得了圣旨,果然查的很卖力,他第一个查的就是辽东巡抚毕自肃,而且,很快就下了结论,守平、政短、才平、年老,评差等,拟,撤职查办!
崇祯拿到这份京察的结果,瞬间就懵了。
毕自肃是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弟弟,他自然知道,仅凭这一点,就不能轻易把人撤职查办啊。
宁远兵变他也清楚,那是因为拖欠粮饷引起的,毕自肃连上九道奏折催粮饷,奈何朝廷没有钱啊,这点好像也不能怪毕自肃。
但是,这份京察结果后面却附带了一堆的说明。
什么毕自肃性格暴烈,与辽东士卒关系很差。
什么毕自肃能力有限,不能协助袁崇焕收复辽东。
什么毕自肃政绩糟糕,宁远兵变与他有脱不开的干系。
什么毕自肃年老体衰,根本就不适合在辽东重镇当巡抚等等。
好像这么一个官员都不撤职查办,简直没天理了一样!
崇祯真的感觉有点为难了,自己刚刚叫人好好查,使劲查,结果第一个就人给否了,让人还怎么使劲查?
温体仁对他心思摸的很透,他的反应甚至都在温体仁的算计之中。
崇祯果然上了温体仁的套,犹豫不决之下首先想到的就是劝解,不是劝解毕自严,而是劝解负责京察的唐世济和王应熊。
他将两人招到御书房,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无奈的道:“两位爱卿,辽东巡抚毕自肃真有这么不堪吗?”
唐世济和王应熊对望了一眼,最后还是唐世济拱手道:“皇上恕罪,我们都是按京察的规矩来的,先查都察院,再查吏部,然后在查其他衙门,都察院自右都御史查起,到左右副都御史,都没什么问题,查到右佥都御史毕自肃就出问题了,守政才年,我们都是按规矩评定的,实情就是这样,我们也没办法啊。”
崇祯被说的简直有点哑口无言了,人家按规矩来错了吗,肯定没错,自己要是让他们不按规矩来,那岂不天下大乱!
他想了想,无奈的道:“毕自肃情况比较特殊,这个朕知道,相信你们也知道。”
唐世济装出大义凛然的样子,义正言辞道:“皇上,微臣尝闻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毕自肃根本就不是皇子,在微臣的眼里,他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崇祯闻言,不由对唐世济刮目相看,这唐爱卿正是刚正不阿啊,让他掌控都察院看样子又是个“英明”的决策。
不过,这毕自肃真的很特殊啊,虽然毕自肃不是皇子,但他的兄长毕自严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啊,就这么把毕自肃撤职查办,毕自严脸往那里搁啊!
他虽然生性多疑,但对毕自严这么一个鞠躬尽瘁,一心为国的官员还是相当器重的,他沉吟了一会儿,最后努力道:“毕自肃也没什么大错,能不能就这么算了?”
唐世济却是装出一副视生死与度外的样子,坚决道:“皇上,请恕微臣斗胆,要不,您把微臣撤职查办吧,这都察院下属的官员都不能查,微臣还有什么脸去查其他衙门的官员!”
这一军将下来,崇祯没办法了,他只能摇头叹息道:“好吧,传毕自肃进京... -->>
金秋十月,京城还是一片暖意融融,辽东却已经寒风阵阵,经过将近五个月的日夜奋战,袁崇焕终于率辽东军将士在辽河沿岸修筑四座新堡垒。
加上原来的西宁堡,关外长城内的辽河西岸,堪堪百里河岸上足足矗立了五座堡垒,相隔不到二十里就是一座,而且每座堡垒最少架设了十门火炮,建奴想要突破辽河一线简直难如登天。
袁崇焕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就算皇太极倾巢而来他都不怕了,五座堡垒,一百门火炮,五千支新型燧发枪,再加上手雷、投枪、箭矢,只要皇太极敢来,他就有信心再取得一次辽河大捷!
皇太极是不敢来了,至少这两年他是不敢主动发起进攻了,但是,他不敢来,却不代表辽东就安全了。
大捷就是大劫,天启朝和崇祯朝就是有这么怪,忠臣良将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就如同被人诅咒了一般,能落个全尸都难!
其实,他们并不是被人诅咒了,而是被阉党又或者说阉党余孽给盯上了,因为明朝都是文官当统帅,如果这些获得大捷的文官不干掉,就会威胁到阉党对朝堂的掌控,所以,获得大捷之后,他们不死都要脱层皮!
京城这边,内阁、都察院、吏部皆已布局完毕,温体仁便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甲戌年的京察。
话说这会儿还没过年呢,甲戌年的京察怎么就开始了呢?
这倒不是温体仁乱搞,因为每六年一次的京察正好和每三年一次的大计还有科举考试撞到了一起,如果京察大计和科举考试同时进行,肯定会出问题。
比如,大家都在提心吊胆的等候京察结果,又或者准备自辨呢,大计谁去管,科举又有谁去管?
又比如,主考官和各房考官都定下来了,他们也开始组织科举了,结果主考官或者各房考官在京察中出问题了怎么办?
所以,为了不和大计还有科举考试发生冲突,一般都会在年前就开始京察,年后再进行大计,同时进行科举,这样,科举考试结束之后,就能将大部分高中进士的考生安排下去当官了。
崇祯自然知道这规矩,温体仁、唐世济和王应熊把京察的事情一说,他不但没有反对,还特意叮嘱,一定要好好差,使劲查。
他总感觉很多官员都有问题,不然大明也不会衰弱至此,殊不知,有问题的正是他寄予希望的温体仁、唐世济和王应熊,让大奸臣带着党羽去负责京察大计,说句不好听的,他这脑袋简直长屁股上了!
温体仁得了圣旨,果然查的很卖力,他第一个查的就是辽东巡抚毕自肃,而且,很快就下了结论,守平、政短、才平、年老,评差等,拟,撤职查办!
崇祯拿到这份京察的结果,瞬间就懵了。
毕自肃是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弟弟,他自然知道,仅凭这一点,就不能轻易把人撤职查办啊。
宁远兵变他也清楚,那是因为拖欠粮饷引起的,毕自肃连上九道奏折催粮饷,奈何朝廷没有钱啊,这点好像也不能怪毕自肃。
但是,这份京察结果后面却附带了一堆的说明。
什么毕自肃性格暴烈,与辽东士卒关系很差。
什么毕自肃能力有限,不能协助袁崇焕收复辽东。
什么毕自肃政绩糟糕,宁远兵变与他有脱不开的干系。
什么毕自肃年老体衰,根本就不适合在辽东重镇当巡抚等等。
好像这么一个官员都不撤职查办,简直没天理了一样!
崇祯真的感觉有点为难了,自己刚刚叫人好好查,使劲查,结果第一个就人给否了,让人还怎么使劲查?
温体仁对他心思摸的很透,他的反应甚至都在温体仁的算计之中。
崇祯果然上了温体仁的套,犹豫不决之下首先想到的就是劝解,不是劝解毕自严,而是劝解负责京察的唐世济和王应熊。
他将两人招到御书房,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无奈的道:“两位爱卿,辽东巡抚毕自肃真有这么不堪吗?”
唐世济和王应熊对望了一眼,最后还是唐世济拱手道:“皇上恕罪,我们都是按京察的规矩来的,先查都察院,再查吏部,然后在查其他衙门,都察院自右都御史查起,到左右副都御史,都没什么问题,查到右佥都御史毕自肃就出问题了,守政才年,我们都是按规矩评定的,实情就是这样,我们也没办法啊。”
崇祯被说的简直有点哑口无言了,人家按规矩来错了吗,肯定没错,自己要是让他们不按规矩来,那岂不天下大乱!
他想了想,无奈的道:“毕自肃情况比较特殊,这个朕知道,相信你们也知道。”
唐世济装出大义凛然的样子,义正言辞道:“皇上,微臣尝闻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毕自肃根本就不是皇子,在微臣的眼里,他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崇祯闻言,不由对唐世济刮目相看,这唐爱卿正是刚正不阿啊,让他掌控都察院看样子又是个“英明”的决策。
不过,这毕自肃真的很特殊啊,虽然毕自肃不是皇子,但他的兄长毕自严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啊,就这么把毕自肃撤职查办,毕自严脸往那里搁啊!
他虽然生性多疑,但对毕自严这么一个鞠躬尽瘁,一心为国的官员还是相当器重的,他沉吟了一会儿,最后努力道:“毕自肃也没什么大错,能不能就这么算了?”
唐世济却是装出一副视生死与度外的样子,坚决道:“皇上,请恕微臣斗胆,要不,您把微臣撤职查办吧,这都察院下属的官员都不能查,微臣还有什么脸去查其他衙门的官员!”
这一军将下来,崇祯没办法了,他只能摇头叹息道:“好吧,传毕自肃进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