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一十六、辽国最后准备+天才设计 (2/2)
69中文网 zhuishulou.com,世子的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刘旭张张嘴,深吸口气,还是没反驳:“太子威武。”
“哼,威武不威武,你迟早知道。反正汉人都是你这样的,有话不敢说,有屁不敢放,怎么可能是我的对手。”
“住嘴!”完颜乌骨乃皱眉,打断完颜离无礼的话,然后道:“今天就说到这吧。”
........
南京城,这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坚城,是汉人铸起的城池,之后辽人又加修过。
耶律大石左手按着城头女墙青黑砖块,右手拿着两封书信,冰凉透入手心,整个人打了个寒颤。
在前朝时,契丹也有与汉人同国的时候,那时强大的中原国家设松漠都督府,属安东都护府,他们的祖先甚至还记得那段往事,但也有很多人以之为耻辱。
但身为南院大王,管理各族事务,耶律大石比其他人更加明白,所谓契丹与汉人,就像这坚固的南京城,根基是汉朝时的坚城,但后来汉人修过,辽人也修过,汉人的砖瓦,辽人的砖瓦堆叠累加,早就分不清那块砖是谁的了。
所以他才敬佩身为汉臣的韩德让,也愿意学习汉人文化,不惜抵制各将领的反对,向景国求援,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甚至表明如果景国来救,辽国以后愿意俯首称臣,为景国附属。
可汗已经西逃,十几天前,他亲自扶持太子耶律惇在南京城登基为新皇,改年号为保大。
只有可汗在南京,众多军民才有心固守。
消息散布出去后,西京道,中京道,上京道等各部在逃大将,率领残部纷纷投靠南京而来。
一时间,他们的人手再次充裕起来,辽国没有败!
最后的抵御力量都集中在南京,准备做殊死搏斗。
他叹口气,右手无力垂落,天气依旧开始慢慢会暖,冷的不是城头青砖,而是手中书信。
这两封书信一封来自金人,一封来自南方涿、易二州。
金人的信是知他们已经抓住耶律雅里公主,并劝告他投降,只要他耶律大石肯投降,不会伤害他手下军民分毫,还封他为异姓王。
而且完颜乌骨乃还承诺,只要他投降,不伤魏国公主耶律雅里分毫,还会让自己的大儿子取其为妻。
完颜乌骨乃的小把戏他一眼就看穿了,他装作宽仁并纳的样子,想让他以为在女真人为天皇帝之后,契丹人也会得到善待,甚至让辽国公主作大儿子的妃子。
可耶律大石却知道,他那个大儿子并不是他的正妻所生,也不可能是金国太子。
表面大方,实则留了一手,保证契丹人不可能成为太子妃,将来就不会是皇后,他早就看穿完颜乌骨乃内心对契丹人的猜忌和不信任。
他只有战斗到底,保辽国国祚,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
另外一封来自南方涿、易二州的辽国官员,称驻扎两地的“怨军”有异动,可能会成为心腹大患。
耶律大石也知道,怨军大多都是渤海汉人,当初收编饥民而成,拢共超过两万人,对辽国没有归属感,如今辽国势弱,契丹各部开始不听指挥,蒙古部族毫不应答,怨军也不可能没有二心。
可他根本难以分神,南京防务才是他最要关心的事。
开春后金人定会一鼓作气,再次进攻,而且他最怕的坏情况是景国也乘人之危,出兵分一杯羹.......
耶律大石心底冰冷,长叹口气,事情如果真到那一步,就是天要亡大辽了。
.......
“赵四这个设计,简直天才之作。”李星洲看着赵四提供给他的开花炮弹图纸啧啧称奇。
景国开始全国上下为出兵动员,但因为新军人少,留下包围京都,所以李星洲反而比其他人清闲下来。
诗语看了半天还是一知半解:“我只能看出中间这些是火药和铁片,从正中点燃,可如何点的?”
阿娇就更看不明白了,她喜欢的诗词文墨,对于这样简陋单一的线条组成,刻板又毫无美感的图纸,她完全不感兴趣。
历史上开花炮弹的发展史是十分艰难的,最初的开花炮弹是在铁球中装火药和铁片,然后尾部留引线孔,插入引线。
当炮膛里的发射药燃烧将炮弹发射出去时,也会同时点燃炮弹尾部引线,炮弹飞行时引线在燃烧,然后点燃内部火药,发生爆炸。
但这样的开花弹既不安全,经常在炮膛里炸,因为引线孔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密封,一不小心发射药直接就把炮弹里的火药点燃了,发生惨剧,堆放时遇到明火也会爆炸,十分不安全。
且这种炮弹发射前要根据目标远近来分析落地时间,装合适长度的引线,过程十分复杂,经常发生发射出去后半天不炸,敌人都跑开了,或者在半空就炸了的尴尬情况。
而赵四之所以说他是天才,因为他想到了更加先进而且一直被沿用的经典设计,前置引线,惯性引爆!
这种设计简单的说就是把引线放在炮弹前端,引线外壳做成拇指粗细的圆柱形金属桶,从前面镶入炮弹火药中央。
分别在圆筒前后放两块火石,前面的火石固定死,后面的火石可以顺着金属圆筒内侧滑动,中间用合适的强力弹簧隔开。
炮弹发射时,一下子获得一个巨大初速度,会短时间超越音速,两块火石因惯性作用都向后远动,但因为前面的火石是固定死的,所以不会发生碰撞。
当炮弹击中目标,从巨大的速度瞬间骤停,惯性作用下两块火石都向前飞速远动,但前面的火石固定死动不了,能动的只有后面的火石。
它会在瞬间急停的惯性作用下压缩内置弹簧,撞击前面的火石,产生火花点燃炮弹内的火药,引发爆炸,这就是惯性引线!
不得不说,赵四这人除了生活中呆了点,完全就是个天才。
p; 刘旭张张嘴,深吸口气,还是没反驳:“太子威武。”
“哼,威武不威武,你迟早知道。反正汉人都是你这样的,有话不敢说,有屁不敢放,怎么可能是我的对手。”
“住嘴!”完颜乌骨乃皱眉,打断完颜离无礼的话,然后道:“今天就说到这吧。”
........
南京城,这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坚城,是汉人铸起的城池,之后辽人又加修过。
耶律大石左手按着城头女墙青黑砖块,右手拿着两封书信,冰凉透入手心,整个人打了个寒颤。
在前朝时,契丹也有与汉人同国的时候,那时强大的中原国家设松漠都督府,属安东都护府,他们的祖先甚至还记得那段往事,但也有很多人以之为耻辱。
但身为南院大王,管理各族事务,耶律大石比其他人更加明白,所谓契丹与汉人,就像这坚固的南京城,根基是汉朝时的坚城,但后来汉人修过,辽人也修过,汉人的砖瓦,辽人的砖瓦堆叠累加,早就分不清那块砖是谁的了。
所以他才敬佩身为汉臣的韩德让,也愿意学习汉人文化,不惜抵制各将领的反对,向景国求援,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甚至表明如果景国来救,辽国以后愿意俯首称臣,为景国附属。
可汗已经西逃,十几天前,他亲自扶持太子耶律惇在南京城登基为新皇,改年号为保大。
只有可汗在南京,众多军民才有心固守。
消息散布出去后,西京道,中京道,上京道等各部在逃大将,率领残部纷纷投靠南京而来。
一时间,他们的人手再次充裕起来,辽国没有败!
最后的抵御力量都集中在南京,准备做殊死搏斗。
他叹口气,右手无力垂落,天气依旧开始慢慢会暖,冷的不是城头青砖,而是手中书信。
这两封书信一封来自金人,一封来自南方涿、易二州。
金人的信是知他们已经抓住耶律雅里公主,并劝告他投降,只要他耶律大石肯投降,不会伤害他手下军民分毫,还封他为异姓王。
而且完颜乌骨乃还承诺,只要他投降,不伤魏国公主耶律雅里分毫,还会让自己的大儿子取其为妻。
完颜乌骨乃的小把戏他一眼就看穿了,他装作宽仁并纳的样子,想让他以为在女真人为天皇帝之后,契丹人也会得到善待,甚至让辽国公主作大儿子的妃子。
可耶律大石却知道,他那个大儿子并不是他的正妻所生,也不可能是金国太子。
表面大方,实则留了一手,保证契丹人不可能成为太子妃,将来就不会是皇后,他早就看穿完颜乌骨乃内心对契丹人的猜忌和不信任。
他只有战斗到底,保辽国国祚,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
另外一封来自南方涿、易二州的辽国官员,称驻扎两地的“怨军”有异动,可能会成为心腹大患。
耶律大石也知道,怨军大多都是渤海汉人,当初收编饥民而成,拢共超过两万人,对辽国没有归属感,如今辽国势弱,契丹各部开始不听指挥,蒙古部族毫不应答,怨军也不可能没有二心。
可他根本难以分神,南京防务才是他最要关心的事。
开春后金人定会一鼓作气,再次进攻,而且他最怕的坏情况是景国也乘人之危,出兵分一杯羹.......
耶律大石心底冰冷,长叹口气,事情如果真到那一步,就是天要亡大辽了。
.......
“赵四这个设计,简直天才之作。”李星洲看着赵四提供给他的开花炮弹图纸啧啧称奇。
景国开始全国上下为出兵动员,但因为新军人少,留下包围京都,所以李星洲反而比其他人清闲下来。
诗语看了半天还是一知半解:“我只能看出中间这些是火药和铁片,从正中点燃,可如何点的?”
阿娇就更看不明白了,她喜欢的诗词文墨,对于这样简陋单一的线条组成,刻板又毫无美感的图纸,她完全不感兴趣。
历史上开花炮弹的发展史是十分艰难的,最初的开花炮弹是在铁球中装火药和铁片,然后尾部留引线孔,插入引线。
当炮膛里的发射药燃烧将炮弹发射出去时,也会同时点燃炮弹尾部引线,炮弹飞行时引线在燃烧,然后点燃内部火药,发生爆炸。
但这样的开花弹既不安全,经常在炮膛里炸,因为引线孔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密封,一不小心发射药直接就把炮弹里的火药点燃了,发生惨剧,堆放时遇到明火也会爆炸,十分不安全。
且这种炮弹发射前要根据目标远近来分析落地时间,装合适长度的引线,过程十分复杂,经常发生发射出去后半天不炸,敌人都跑开了,或者在半空就炸了的尴尬情况。
而赵四之所以说他是天才,因为他想到了更加先进而且一直被沿用的经典设计,前置引线,惯性引爆!
这种设计简单的说就是把引线放在炮弹前端,引线外壳做成拇指粗细的圆柱形金属桶,从前面镶入炮弹火药中央。
分别在圆筒前后放两块火石,前面的火石固定死,后面的火石可以顺着金属圆筒内侧滑动,中间用合适的强力弹簧隔开。
炮弹发射时,一下子获得一个巨大初速度,会短时间超越音速,两块火石因惯性作用都向后远动,但因为前面的火石是固定死的,所以不会发生碰撞。
当炮弹击中目标,从巨大的速度瞬间骤停,惯性作用下两块火石都向前飞速远动,但前面的火石固定死动不了,能动的只有后面的火石。
它会在瞬间急停的惯性作用下压缩内置弹簧,撞击前面的火石,产生火花点燃炮弹内的火药,引发爆炸,这就是惯性引线!
不得不说,赵四这人除了生活中呆了点,完全就是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