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一十七、枪管+鞍峡口之战(1) (1/2)
69中文网 zhuishulou.com,世子的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铁匠把一根条形铁片在稍微加热后用锤子重砸,让它中间凹陷。
然后加温到通红变软,接着在里面裹一根细铁棍,锻打中部,厚铁片逐渐卷曲,然后中部也在高温下粘合,形成一小段空心管。
抽出铁棍,接着再次放入火红的木炭堆加温,在接口处撒上少量石英石的粉末。
当中段冷却后,开始用同样的方法加温,然后锻打前段和后段,分段熔铸,直到一整跟铁条全粘合在一起,形成空心管。
在李星洲指挥下,铁匠将已经冷却下来的铁管又整体加温,锻打脱碳,去除杂质,直到铁管直径少了半公分左右。
这时候将冷却下来的铁管加热,埋在碳堆中渗碳,这时为了增加碳含量,使铁管外表面强度更大。
待铁管冷却,渗碳也差不多,接着就是下一步。
这也是滑塌枪管重要的一步,铣枪膛。
这一步人力直接做十分困难,所以李星洲用卧式手摇钻床。
很多东西听起来十分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其实它的目的却是非常朴实和简单的,这种钻床结构简单,做工也不复杂,说白了就是一个木架,然后上面放大转轮,一端固体一跟铁条,前段削尖,然后打磨成粗糙的钻头形状。
然后将枪管固定在钻床表面,调整高度位置,涂上猪油,转动转轮,将枪管内壁打磨得光滑。
这个过程比锻造简单上许多,可钻床的打造却是个费时间的工程。
现在王府总共就只有这一个手摇钻床,还是赵四和他两个徒弟花了半个多月才造出来的。
这属于最简单的一类手动机床。其实机床这种东西早在很久之前就有人用,只不过叫法和功能不同罢了,作为辅助工具也没有得到太多重视。
李星洲亲自上阵,教赵四为首的几个工匠这东西怎么用,经过好几次认真铣膛,然后将里面磨下的铁粉吹出来,收集好可以再用。
接着就是校直。
校直目前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对着太阳光,看光线能不能完全通过。
赵四能通过光线看出哪里弯了,定好位置,敲打校直。
接着将手摇钻床上铣膛的钻头形状铁条换成菱形的铁柱,抹上猪油,用同样的方法钻通枪管。
这是铰孔,直白的说就是磨平枪管内壁,保持光滑,同时调整枪管口径。
李星洲满头大汗的摇着转盘,赵四和他的大徒弟紧紧按住枪管,不断向前推,而小徒弟则负责添猪油来保持润滑。
整个过程十分费力,李星洲手臂酸疼,但没停下来,做这活计最忌讳中途停下。
他咬牙接着转,终于,许久之后黑色的猪油从枪管另外一端流出,之所以是黑色,因为里面裹挟细碎的金属碎末,所以呈现黑色。
李星洲松了口气,终于,饺孔也完成了,看似简单的一小步,花了将近两个小时。
最后的步骤只剩下用锉刀打磨表面,这一步不需要他,王府里的工匠都会,是基本功。
第二天下午,一根滑膛枪枪管制作完成。
总的来说这已经是当下能做出的最好枪管,也是蒸汽机投入使用之前人类能达到的最好枪管工艺,虽然材料上还有些许差距。
事实上直到蒸汽机出现,使用蒸汽镗床直接镗出内径,并拉出膛线之前,这可以归类为最好枪管之一。
这种枪管只要在锻打上多下功夫,绝对合格。
可问题在于太费时费力,他和赵四两个徒弟,还有另外两个王府铁匠合力打造,前前后后也用了七八天时间才打造出这样一根枪管。
也就是说,他现在调集王府全部铁匠,花时间教会他们,制作更多手摇钻床,大概一个月也就能造十八根左右枪管,王府一年产量不过两百根左右,这还不包括枪械其它部件。
要是有蒸汽机就好了.......
李星洲忍不住这么想,如果有蒸汽机,有蒸汽镗床,一天产百根枪管都不是梦。
而且现在他有石墨耐火材料,炼制出高碳钢也是不久的事,蒸汽机也不存在材料学上的难题,难题在于.......
他不了解蒸汽机啊。
这就很尴尬了,李星洲很喜欢汽车,也经常捣鼓汽车,所以他对内燃机是很有研究的。
可问题在于,内燃机存在的技术难题还太多,气密性也好,燃料问题也好,很多都没法解决。
唯一能指望的只有蒸汽机,可蒸汽机.......他前世接触过的车就没有用蒸汽机的,也没怎么去研究过蒸汽机。
这就非常尴尬了.......
所以他只好暂时先用这种老办法,产量少就产量少吧,以后总会有办法。
至于枪械是用原始的点火枪,还是火绳枪,或是遂发枪,那自然是要遂发枪,因为三种枪械本身在制造技术上并没有跨越性的发展,加工不存在难题,不同的不过在于思路上的进步罢了。
既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干嘛要傻乎乎的再去绕一遍呢,强行降低自己智商?
遂发枪的工艺并不复杂,早在明朝就有人提出。
很多人对历史是有些许误解,大概是因为近代史的影响,其实火器一直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种武器。
宋朝期间就有,不过威力并不过关。
到了明朝虽被材料技术拖累,但在火器发展和重视上却是位列世界前列的,明军军队中的武器超过七成是火器。
明朝有一个叫赵士贞的火器专家撰写一本叫做神器谱的书,里面设计了十几种不同鸟铳。毕懋康在军器图说中提出“自生火铳”,其实也就是遂发枪,可惜明帝国来不及实验这种构想就匆匆埋没在历史中,遂发枪在之后确实也统治了欧洲接近两个世纪的战场。
而在清朝康熙期间,几场大的对外战争也都是使用火器制胜。
他还实行精兵策略,即精简战斗人员,然后装备优质火器,他征讨葛二蛋期间,虽有数万大军,但其实真正作战部队只有三千使用火器的精锐部队。
这种战术是十分成功的,也足见他对火器的重视。
可到了败家子乾隆,不知为何,他莫名其妙就自大了,然后开始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修四库全书,烧了大量珍贵文献。
其中毕懋康的军事技术珍宝军器图说也被乾隆焚毁。讽刺的是这书上有一句话“夷虏所最畏惧中国者,火器也”,最后大清王朝也因这句话而亡了。
技术的竞争就是逆水行舟,停滞就等于倒退。
李星洲这些天很忙,许多数据需要用规范又保密的方式记录下来,能帮忙的只有秋儿。
他用汉子,字母,阿拉伯数字组合的方式,这样一来即使被盗,外人肯定也看不懂。
这些宝贵知识是有些是他前世都没有的,比如石墨耐火材料中石墨和黏土不同比例的不同表现,加热的适宜温度,含硝土壤的具体特征,制硝水析最佳温度等等,这些都是王府工匠们在生产中逐渐发现的。
李星洲买了很多装订的小册子,交给工匠,让他们有新发现就记下来,一旦证实重重有赏,用钱买知识,这是天下最划算的买卖,结果反响很好,工匠们热情都很高。
几天前,他将黑火药配方,手雷的所有制作工序亲自带进宫里交给皇帝,然后去度支司要十万两银子。
十万两并不能一步到位,因为度支司支出的是库银,加了皇家烙印,需要重新熔铸才能投入市场使用,度支使薛芳告诉他会分批到,一个月能将全部运到王府。
十万两不是小数目,可皇帝的要求... -->>
铁匠把一根条形铁片在稍微加热后用锤子重砸,让它中间凹陷。
然后加温到通红变软,接着在里面裹一根细铁棍,锻打中部,厚铁片逐渐卷曲,然后中部也在高温下粘合,形成一小段空心管。
抽出铁棍,接着再次放入火红的木炭堆加温,在接口处撒上少量石英石的粉末。
当中段冷却后,开始用同样的方法加温,然后锻打前段和后段,分段熔铸,直到一整跟铁条全粘合在一起,形成空心管。
在李星洲指挥下,铁匠将已经冷却下来的铁管又整体加温,锻打脱碳,去除杂质,直到铁管直径少了半公分左右。
这时候将冷却下来的铁管加热,埋在碳堆中渗碳,这时为了增加碳含量,使铁管外表面强度更大。
待铁管冷却,渗碳也差不多,接着就是下一步。
这也是滑塌枪管重要的一步,铣枪膛。
这一步人力直接做十分困难,所以李星洲用卧式手摇钻床。
很多东西听起来十分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其实它的目的却是非常朴实和简单的,这种钻床结构简单,做工也不复杂,说白了就是一个木架,然后上面放大转轮,一端固体一跟铁条,前段削尖,然后打磨成粗糙的钻头形状。
然后将枪管固定在钻床表面,调整高度位置,涂上猪油,转动转轮,将枪管内壁打磨得光滑。
这个过程比锻造简单上许多,可钻床的打造却是个费时间的工程。
现在王府总共就只有这一个手摇钻床,还是赵四和他两个徒弟花了半个多月才造出来的。
这属于最简单的一类手动机床。其实机床这种东西早在很久之前就有人用,只不过叫法和功能不同罢了,作为辅助工具也没有得到太多重视。
李星洲亲自上阵,教赵四为首的几个工匠这东西怎么用,经过好几次认真铣膛,然后将里面磨下的铁粉吹出来,收集好可以再用。
接着就是校直。
校直目前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对着太阳光,看光线能不能完全通过。
赵四能通过光线看出哪里弯了,定好位置,敲打校直。
接着将手摇钻床上铣膛的钻头形状铁条换成菱形的铁柱,抹上猪油,用同样的方法钻通枪管。
这是铰孔,直白的说就是磨平枪管内壁,保持光滑,同时调整枪管口径。
李星洲满头大汗的摇着转盘,赵四和他的大徒弟紧紧按住枪管,不断向前推,而小徒弟则负责添猪油来保持润滑。
整个过程十分费力,李星洲手臂酸疼,但没停下来,做这活计最忌讳中途停下。
他咬牙接着转,终于,许久之后黑色的猪油从枪管另外一端流出,之所以是黑色,因为里面裹挟细碎的金属碎末,所以呈现黑色。
李星洲松了口气,终于,饺孔也完成了,看似简单的一小步,花了将近两个小时。
最后的步骤只剩下用锉刀打磨表面,这一步不需要他,王府里的工匠都会,是基本功。
第二天下午,一根滑膛枪枪管制作完成。
总的来说这已经是当下能做出的最好枪管,也是蒸汽机投入使用之前人类能达到的最好枪管工艺,虽然材料上还有些许差距。
事实上直到蒸汽机出现,使用蒸汽镗床直接镗出内径,并拉出膛线之前,这可以归类为最好枪管之一。
这种枪管只要在锻打上多下功夫,绝对合格。
可问题在于太费时费力,他和赵四两个徒弟,还有另外两个王府铁匠合力打造,前前后后也用了七八天时间才打造出这样一根枪管。
也就是说,他现在调集王府全部铁匠,花时间教会他们,制作更多手摇钻床,大概一个月也就能造十八根左右枪管,王府一年产量不过两百根左右,这还不包括枪械其它部件。
要是有蒸汽机就好了.......
李星洲忍不住这么想,如果有蒸汽机,有蒸汽镗床,一天产百根枪管都不是梦。
而且现在他有石墨耐火材料,炼制出高碳钢也是不久的事,蒸汽机也不存在材料学上的难题,难题在于.......
他不了解蒸汽机啊。
这就很尴尬了,李星洲很喜欢汽车,也经常捣鼓汽车,所以他对内燃机是很有研究的。
可问题在于,内燃机存在的技术难题还太多,气密性也好,燃料问题也好,很多都没法解决。
唯一能指望的只有蒸汽机,可蒸汽机.......他前世接触过的车就没有用蒸汽机的,也没怎么去研究过蒸汽机。
这就非常尴尬了.......
所以他只好暂时先用这种老办法,产量少就产量少吧,以后总会有办法。
至于枪械是用原始的点火枪,还是火绳枪,或是遂发枪,那自然是要遂发枪,因为三种枪械本身在制造技术上并没有跨越性的发展,加工不存在难题,不同的不过在于思路上的进步罢了。
既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干嘛要傻乎乎的再去绕一遍呢,强行降低自己智商?
遂发枪的工艺并不复杂,早在明朝就有人提出。
很多人对历史是有些许误解,大概是因为近代史的影响,其实火器一直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种武器。
宋朝期间就有,不过威力并不过关。
到了明朝虽被材料技术拖累,但在火器发展和重视上却是位列世界前列的,明军军队中的武器超过七成是火器。
明朝有一个叫赵士贞的火器专家撰写一本叫做神器谱的书,里面设计了十几种不同鸟铳。毕懋康在军器图说中提出“自生火铳”,其实也就是遂发枪,可惜明帝国来不及实验这种构想就匆匆埋没在历史中,遂发枪在之后确实也统治了欧洲接近两个世纪的战场。
而在清朝康熙期间,几场大的对外战争也都是使用火器制胜。
他还实行精兵策略,即精简战斗人员,然后装备优质火器,他征讨葛二蛋期间,虽有数万大军,但其实真正作战部队只有三千使用火器的精锐部队。
这种战术是十分成功的,也足见他对火器的重视。
可到了败家子乾隆,不知为何,他莫名其妙就自大了,然后开始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修四库全书,烧了大量珍贵文献。
其中毕懋康的军事技术珍宝军器图说也被乾隆焚毁。讽刺的是这书上有一句话“夷虏所最畏惧中国者,火器也”,最后大清王朝也因这句话而亡了。
技术的竞争就是逆水行舟,停滞就等于倒退。
李星洲这些天很忙,许多数据需要用规范又保密的方式记录下来,能帮忙的只有秋儿。
他用汉子,字母,阿拉伯数字组合的方式,这样一来即使被盗,外人肯定也看不懂。
这些宝贵知识是有些是他前世都没有的,比如石墨耐火材料中石墨和黏土不同比例的不同表现,加热的适宜温度,含硝土壤的具体特征,制硝水析最佳温度等等,这些都是王府工匠们在生产中逐渐发现的。
李星洲买了很多装订的小册子,交给工匠,让他们有新发现就记下来,一旦证实重重有赏,用钱买知识,这是天下最划算的买卖,结果反响很好,工匠们热情都很高。
几天前,他将黑火药配方,手雷的所有制作工序亲自带进宫里交给皇帝,然后去度支司要十万两银子。
十万两并不能一步到位,因为度支司支出的是库银,加了皇家烙印,需要重新熔铸才能投入市场使用,度支使薛芳告诉他会分批到,一个月能将全部运到王府。
十万两不是小数目,可皇帝的要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