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zhuishulou.com,写在25岁前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记得从前你唱的那首《我不怕》,很多年后,我学会了。
2002年,我上了高中。从小到大,我就是个喜欢被别人表扬的小孩子。我的老师们都很聪明,他们深知我的秉性,特别是我们老班,隔三差五就和我来个爱心交流,只要我有一丁丁惰性出来,他马上笑眯眯地过来:苏米啊,其实你很聪明…为了不辜负我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只能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我下一周又开始懈怠的时候,老班又会悄无声息地坐到身旁,苏米啊…
他们说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越多,班主任的期末奖金就越多。我常常在想,当初我们老班这么极致耐性地给予我淳淳教诲,并且在填志愿的时候,当着我的面,义无反顾地刮掉了我一中以下几栏的志愿。不知道,他是不是每刮掉一行的时候,心里就念叨着:奖金又近了一步。在老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计策下,我果然不负重望,考上了一中。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我第一个跳到脑中的念头是:老班的奖金到手了。
在此后的一个月里,我常常会抱怨老班,抱怨他当初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抱怨他当初的“糖衣炮弹”,抱怨他为了奖金把我拉去了一中。我常常在脑海中设想,在街上偶遇他的情形。如果遇到,我一定会跳过去,跟他呐喊:老班,你为什么把我骗去了一中。骗去一中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我进了高一(1)班。但我一直没有机会重遇老班,只能自己愤愤抱怨:宁当鸡头不当凤尾。高一(1)班其实没有很严格地说是所谓的优才班,只是整个年级语文第一、数学第一、化学第一、年段第一、年段前五...都在高一(1)班。我说过自己是个贪表扬的人,在众多佼佼者中,我只算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微小的一粒尘,班级总排名勉勉强强靠在了第48位。
如果得不得表扬的话,那就得到老师的批评吧,那也算一种关注。那时候起,我开始每天最晚一个入教室。会上着化学课,举着《韩愈集》看,老师会很火地把我赶出教室。那时候,我还觉得很酷,噙着双肩包,从前门大义凛然地走出去,那架势就像是押赴刑场的革命英雄。考试的时候,我也开始常常交白卷,数学老师给我用红笔满满写好答案,并写上:不懂得做不要空着,参考答案看看,不懂可以问我。那时候,我非但没有感动,还觉得很丢脸,团起砸向垃圾桶。化学老师送给我一本参考书,让我好好学习,试图改变化学课代表化学成绩全校倒一的传奇,我当着他的面把书送给其他人。应该是那个时候太装了,以至于别人觉得难以接近,甚至讨厌。那时候,宁恕和游离说:苏米看起来很有个性。不知道这所谓的个性是褒义还是贬义。我只好自己安慰自己,这是褒义吧。也许,表面越冷淡的人,内心越喜欢温暖的事物。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的装逼起,我常常对温暖的人和物感到眷恋,比如,宁恕。
和宁恕维持了很长的一段同学关系。可以说还算是站的蛮近的同学关系,就真的只是站得很近,仅此而已。
在我的记忆里,宁恕矮矮的,168至多,有点小胖,每天穿着宽松的嘻哈服饰。很多年后,我“无意”中上F大的BBS,看到他们英语班的同学连载的大学故事里提到他:宁恕的衣服总是那么宽松肥大,给人一种松松垮垮的感觉,就连他手上戴的手表也是超大型,比常人的大出好多。
我是A,宁恕是C,游离是S的话,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这么形容:A和S很多话,S和C很多话,A和C却从来不说话。即使在游离不认识宁恕前,我们之间还是有个互相很好的朋友黄希,那么,如果我是A,宁恕是C,黄希是B的话,也可以是A和B很多话,B和C很多话,A和C从来不说话。但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的人群中,又总有我们,有的时候,我就站在他的左边,隔着十几厘米的距离,我们真的站得很近。我们彼此不说话,但却通过B或者S来沟通。有一天,B会突然和我说,C问你如何如何;我下一次见到C的时候也不会当面回答,也是和B回答如何如何。再之后,我告诉S,C如何如何;C在答复我他如何如何。在游离没有出现之前,我们之间有黄希;在黄希高二分班去了理科班后,我们之间又有了游离。神奇的是,我们之间的好朋友总可以是同一个,但我们却总是显得疏离。有时候,这种疏离,会让人觉得莫名地伤感。比如,一群朋友很开心轮流戴着我新配的眼镜,他突然从班级外走进,很开心地拿起把玩试戴,问过游离,是不是你的?被告知是我的新眼镜,他会迅速规矩地放下。那一年里,我常常在脑海中勾画他和我单独坐在植物园石阶上的情境,有说有笑的,很是老友。
宁恕说第一句话的时候,我居然没有回应。
一中的校风一向比较宽松,晚自习是7点后你不来,铁门就关了,没事,无所谓,不记名。要来的还得赶早。我和黄希一直都有晚自习,因为可以聊天。我想宁恕之后加入这个晚自习的阵营,和我们的目的,应该是一样的。他从来不是喜欢读书的小孩,考试的时候经常作弊。这是我最不耻他的地方。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哪一天起,他就坐在了我下桌,我们三个人面对面“晚自习”。依旧是ABC的状态。但某一天,我早到了,他也早到了,我的抽屉里塞满了面包、水果。我啃着水果,含着的果核一个个吐出,飞到垃圾桶的时候。他憨傻的脸出现在我面前:在吃什么,看起来很好吃,分我点啊。我含着的果核一下子梗在喉间,半晌答不出话来。为那瞬间的尴尬,为他突然问话的堂皇。我想,如果我不喜欢他,我一定会先从容地喷出果核,然后抬头,扫他一眼,客客气气地回答:可以,要吗?然后,热络地伸过去。但他是宁恕。因为他是宁恕,我停住了,足足盯了他十几秒,呆滞的神情好似在反问他:凭什么?他很讪讪地说着玩笑,走了。应该是很无趣和尴尬吧。那是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但我居然没有回应!
他向我借香巾纸,那是“心相印”。
如果不是他要借我纸巾,我怀疑,他不会再和我说第二句话。那天晚自习,黄希神奇地在我们中间消失了。他还是一如既往坐在我的下桌,感觉到有人说话,不敢抬头,听声音,是他。有纸巾吗?他问。有。好歹我回答了他句。从牛仔裤的后口袋里掏出了皱巴巴了的纸巾,仍然低着头,不敢看一眼,递了过去,感觉到他接了,忙松开手。两分钟后,他同样还给我那份皱巴巴的香巾纸。把纸巾扔进抽屉前,我扫了一眼,是心相印这个牌子。整个脑袋麻了下,好像,心相印不是一个牌子,而只是一个形容词,形容我们之间的形容词。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买一包心相印,并且平平整整地夹在书的缝隙。期待着,他会再一次问我,有纸巾吗?我会平平整整地递给他。很多年后,我一直保持着随身携带香巾纸的习惯,而且一定要是心相印。我常常幻想,有一天,我走在路上,一个穿着宽松连帽卫衣的男生会突然窜到我的面前,叫住我:苏米,你有纸巾吗?
他拍了拍我的肩膀
他不是一个喜欢念书的学生,虽然,我也不算是,至少他比起我更听话,规规矩矩地上课。只是,他常常忘记带书。高中的音乐课,一周一节,形式主义,听音乐老师谈谈钢琴,或者讲讲乐理知识,大家纯粹当来聊天的。但样子总得装,书还是照拿着,至于是不是挡着书写纸条也好,刻桌椅也好,没人说什么。那天,宁恕又忘了带书,他随机坐的位置刚好在我的斜下桌,他扯了扯我的衣袖:苏米,音乐书借我好吗?下课的时候,我还想着,宁恕会还我书吧,低着头,等他从我身边穿过。只是,他人是走了,书却没有给我。一回头,我的书还孤零零地躺在他方才用过的书桌。好吧,我只能默默地收走。回到红砖楼的教室,却不知他怎么就落在了我身后,即将到教室的楼梯口,感觉被人拍了拍肩膀:刚才,书拿了吗?
好吧,我想与其你还书给我的时候默不作声地递给我,还不如你拍拍我的肩膀,说声抱歉,谢谢。那样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黄希或者游离,和你更自然随意地相处。
每周四中午的广播
很多年后,走在大学的校园里,听着学生们傍晚的广播,常常会想起宁恕。一中的广播站,总是在下午上课的前半小时广播,每周四的播音员是宁恕。每周四我慢悠悠从教学楼的底层走向班级的时候,会看见他飞速地从广播站那边冲下来,踩着铃声,奔到教室。在他奔到教室的60秒,我可以和他对望6秒。每周冲着这6秒,我会提前半小时到学校,花半小时,听他的广播,花15秒“邂逅”他。
那个人笑得好傻,但却好温暖
小时候常常在作文里看到形容一个人的词组,阳光。很多年过后,我依然觉得,在我的身边,真正能担的上这个形容词的,只有宁恕。每次看见他,总是笑容满溢,含着洁白整齐的两排牙齿,到处呵呵呵地傻笑,笑得心无城府,笑得那么憨傻且温暖。背地里,常常偷偷望着他的笑脸发呆。年长的学姐们,在我们那届里,... -->>
记得从前你唱的那首《我不怕》,很多年后,我学会了。
2002年,我上了高中。从小到大,我就是个喜欢被别人表扬的小孩子。我的老师们都很聪明,他们深知我的秉性,特别是我们老班,隔三差五就和我来个爱心交流,只要我有一丁丁惰性出来,他马上笑眯眯地过来:苏米啊,其实你很聪明…为了不辜负我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只能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我下一周又开始懈怠的时候,老班又会悄无声息地坐到身旁,苏米啊…
他们说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越多,班主任的期末奖金就越多。我常常在想,当初我们老班这么极致耐性地给予我淳淳教诲,并且在填志愿的时候,当着我的面,义无反顾地刮掉了我一中以下几栏的志愿。不知道,他是不是每刮掉一行的时候,心里就念叨着:奖金又近了一步。在老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计策下,我果然不负重望,考上了一中。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我第一个跳到脑中的念头是:老班的奖金到手了。
在此后的一个月里,我常常会抱怨老班,抱怨他当初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抱怨他当初的“糖衣炮弹”,抱怨他为了奖金把我拉去了一中。我常常在脑海中设想,在街上偶遇他的情形。如果遇到,我一定会跳过去,跟他呐喊:老班,你为什么把我骗去了一中。骗去一中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我进了高一(1)班。但我一直没有机会重遇老班,只能自己愤愤抱怨:宁当鸡头不当凤尾。高一(1)班其实没有很严格地说是所谓的优才班,只是整个年级语文第一、数学第一、化学第一、年段第一、年段前五...都在高一(1)班。我说过自己是个贪表扬的人,在众多佼佼者中,我只算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微小的一粒尘,班级总排名勉勉强强靠在了第48位。
如果得不得表扬的话,那就得到老师的批评吧,那也算一种关注。那时候起,我开始每天最晚一个入教室。会上着化学课,举着《韩愈集》看,老师会很火地把我赶出教室。那时候,我还觉得很酷,噙着双肩包,从前门大义凛然地走出去,那架势就像是押赴刑场的革命英雄。考试的时候,我也开始常常交白卷,数学老师给我用红笔满满写好答案,并写上:不懂得做不要空着,参考答案看看,不懂可以问我。那时候,我非但没有感动,还觉得很丢脸,团起砸向垃圾桶。化学老师送给我一本参考书,让我好好学习,试图改变化学课代表化学成绩全校倒一的传奇,我当着他的面把书送给其他人。应该是那个时候太装了,以至于别人觉得难以接近,甚至讨厌。那时候,宁恕和游离说:苏米看起来很有个性。不知道这所谓的个性是褒义还是贬义。我只好自己安慰自己,这是褒义吧。也许,表面越冷淡的人,内心越喜欢温暖的事物。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的装逼起,我常常对温暖的人和物感到眷恋,比如,宁恕。
和宁恕维持了很长的一段同学关系。可以说还算是站的蛮近的同学关系,就真的只是站得很近,仅此而已。
在我的记忆里,宁恕矮矮的,168至多,有点小胖,每天穿着宽松的嘻哈服饰。很多年后,我“无意”中上F大的BBS,看到他们英语班的同学连载的大学故事里提到他:宁恕的衣服总是那么宽松肥大,给人一种松松垮垮的感觉,就连他手上戴的手表也是超大型,比常人的大出好多。
我是A,宁恕是C,游离是S的话,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这么形容:A和S很多话,S和C很多话,A和C却从来不说话。即使在游离不认识宁恕前,我们之间还是有个互相很好的朋友黄希,那么,如果我是A,宁恕是C,黄希是B的话,也可以是A和B很多话,B和C很多话,A和C从来不说话。但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的人群中,又总有我们,有的时候,我就站在他的左边,隔着十几厘米的距离,我们真的站得很近。我们彼此不说话,但却通过B或者S来沟通。有一天,B会突然和我说,C问你如何如何;我下一次见到C的时候也不会当面回答,也是和B回答如何如何。再之后,我告诉S,C如何如何;C在答复我他如何如何。在游离没有出现之前,我们之间有黄希;在黄希高二分班去了理科班后,我们之间又有了游离。神奇的是,我们之间的好朋友总可以是同一个,但我们却总是显得疏离。有时候,这种疏离,会让人觉得莫名地伤感。比如,一群朋友很开心轮流戴着我新配的眼镜,他突然从班级外走进,很开心地拿起把玩试戴,问过游离,是不是你的?被告知是我的新眼镜,他会迅速规矩地放下。那一年里,我常常在脑海中勾画他和我单独坐在植物园石阶上的情境,有说有笑的,很是老友。
宁恕说第一句话的时候,我居然没有回应。
一中的校风一向比较宽松,晚自习是7点后你不来,铁门就关了,没事,无所谓,不记名。要来的还得赶早。我和黄希一直都有晚自习,因为可以聊天。我想宁恕之后加入这个晚自习的阵营,和我们的目的,应该是一样的。他从来不是喜欢读书的小孩,考试的时候经常作弊。这是我最不耻他的地方。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哪一天起,他就坐在了我下桌,我们三个人面对面“晚自习”。依旧是ABC的状态。但某一天,我早到了,他也早到了,我的抽屉里塞满了面包、水果。我啃着水果,含着的果核一个个吐出,飞到垃圾桶的时候。他憨傻的脸出现在我面前:在吃什么,看起来很好吃,分我点啊。我含着的果核一下子梗在喉间,半晌答不出话来。为那瞬间的尴尬,为他突然问话的堂皇。我想,如果我不喜欢他,我一定会先从容地喷出果核,然后抬头,扫他一眼,客客气气地回答:可以,要吗?然后,热络地伸过去。但他是宁恕。因为他是宁恕,我停住了,足足盯了他十几秒,呆滞的神情好似在反问他:凭什么?他很讪讪地说着玩笑,走了。应该是很无趣和尴尬吧。那是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但我居然没有回应!
他向我借香巾纸,那是“心相印”。
如果不是他要借我纸巾,我怀疑,他不会再和我说第二句话。那天晚自习,黄希神奇地在我们中间消失了。他还是一如既往坐在我的下桌,感觉到有人说话,不敢抬头,听声音,是他。有纸巾吗?他问。有。好歹我回答了他句。从牛仔裤的后口袋里掏出了皱巴巴了的纸巾,仍然低着头,不敢看一眼,递了过去,感觉到他接了,忙松开手。两分钟后,他同样还给我那份皱巴巴的香巾纸。把纸巾扔进抽屉前,我扫了一眼,是心相印这个牌子。整个脑袋麻了下,好像,心相印不是一个牌子,而只是一个形容词,形容我们之间的形容词。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买一包心相印,并且平平整整地夹在书的缝隙。期待着,他会再一次问我,有纸巾吗?我会平平整整地递给他。很多年后,我一直保持着随身携带香巾纸的习惯,而且一定要是心相印。我常常幻想,有一天,我走在路上,一个穿着宽松连帽卫衣的男生会突然窜到我的面前,叫住我:苏米,你有纸巾吗?
他拍了拍我的肩膀
他不是一个喜欢念书的学生,虽然,我也不算是,至少他比起我更听话,规规矩矩地上课。只是,他常常忘记带书。高中的音乐课,一周一节,形式主义,听音乐老师谈谈钢琴,或者讲讲乐理知识,大家纯粹当来聊天的。但样子总得装,书还是照拿着,至于是不是挡着书写纸条也好,刻桌椅也好,没人说什么。那天,宁恕又忘了带书,他随机坐的位置刚好在我的斜下桌,他扯了扯我的衣袖:苏米,音乐书借我好吗?下课的时候,我还想着,宁恕会还我书吧,低着头,等他从我身边穿过。只是,他人是走了,书却没有给我。一回头,我的书还孤零零地躺在他方才用过的书桌。好吧,我只能默默地收走。回到红砖楼的教室,却不知他怎么就落在了我身后,即将到教室的楼梯口,感觉被人拍了拍肩膀:刚才,书拿了吗?
好吧,我想与其你还书给我的时候默不作声地递给我,还不如你拍拍我的肩膀,说声抱歉,谢谢。那样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黄希或者游离,和你更自然随意地相处。
每周四中午的广播
很多年后,走在大学的校园里,听着学生们傍晚的广播,常常会想起宁恕。一中的广播站,总是在下午上课的前半小时广播,每周四的播音员是宁恕。每周四我慢悠悠从教学楼的底层走向班级的时候,会看见他飞速地从广播站那边冲下来,踩着铃声,奔到教室。在他奔到教室的60秒,我可以和他对望6秒。每周冲着这6秒,我会提前半小时到学校,花半小时,听他的广播,花15秒“邂逅”他。
那个人笑得好傻,但却好温暖
小时候常常在作文里看到形容一个人的词组,阳光。很多年过后,我依然觉得,在我的身边,真正能担的上这个形容词的,只有宁恕。每次看见他,总是笑容满溢,含着洁白整齐的两排牙齿,到处呵呵呵地傻笑,笑得心无城府,笑得那么憨傻且温暖。背地里,常常偷偷望着他的笑脸发呆。年长的学姐们,在我们那届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