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zhuishulou.com,仙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筹海使?本朝没有这个职位啊?”李沧谰诧异地说道。
“有的,开国三十二年至三十八年间,本朝曾经设置过这个职位。”杨云肯定地说道。
“来人,把内史令叫来,查一查这个筹海使。”吴王赵翰光吩咐道。
内史令很快抱着一堆旧书册来了,这一堆书册,是宫中所藏的开国三十到四十年间的典籍纪录。
吴国立国已经数百年,这些书册当然不是原始记录,而是后人抄录的,原本尽管用得是上好的纸张,也经不住几百年时间的侵蚀。宫中设有内史司,专门干这些事情。
即使不是原版,这些书册也有几十年历史了,在发黄的纸张中一番查找,内史令终于找到了关于筹海使的记载。
“国朝三十一年冬,东海逐浪国来使朝见,进贡珊瑚树一株,海珠三斛。太宗陛下赏以欲马、丝绸,逐浪国使进表欲与本国修好,来往通商,太宗陛下允准,下旨设筹海使司衙门督办此事,定衔正六品。”
“三十二年春,筹海使司正式成立,当年集船十五艘,随逐浪国使远航,三十三年夏初回国,余船十二,皆满载而归,获利甚丰。”
“三十六年,东海航路中断,当年远航船只无一艘回航。三十八年,遂撤筹海使司。”
内史令将挑选出来有关的记录当着众人念了一遍,又摘录出来,分送到吴王和几位大臣手里。
“这——杨爱卿,你是想重开筹海使司吗?可是现在已经有了市舶司,你如果对海事有兴趣,可以直接去市舶司啊。”吴王问道。
田远中心中一动,市舶司可是他的地盘。吴国海路商贸繁盛,来自市舶司的税收占了吴国国库收入的三成,是上上下下都极为重视的一大财源。
“陛下,市舶司负责的是来往大陈、北梁、清泉乃至南洋诸海国已经开通的商路,臣所设想的筹海使司则不同。”
“爱卿说来听听。”
“是,陛下。市舶司的职责是对已经成熟的商路课税,但是大海辽阔无边,未知的海国千万,如果能开辟出一条新的商路来,获利之丰是难以想象的。大陈的殷国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吴国立国垂三百八十年,北临大陈,南接山越,属国的身份早定,在陆地上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的空间。虽然现在政通人和,民间富足,但从国势上来说,实已经过了顶峰,最近一百多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除了锐意开拓海疆之外,臣实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杨云在御书房中侃侃而谈,神采飞扬。
“重开筹海使司,集聚人才,探索海外商路,和市舶司相比,一为守成,一为进取,二者皆不可或缺。”杨云说完后,希翼地看着吴王。
这小子原来野心勃勃,不甘心为人手下,想别出蹊径自立一个山头啊。三个大臣都有这样的想法。杨云的话虽然说得漂亮,但几位大臣年老成精,越是岁数大越是多疑,心中不免觉得杨云是嫌弃他们老朽,不愿意在他们手下当差。
合辙我们都是守成的,是吃现成干饭的家伙,只有你这个小子是锐意进取的英才?就连清流的领袖,李沧谰的面色也有点不自在起来。
身为大臣当然都胸有城府,谁也不会此时跳出来反对,免得给吴王留下自己嫉贤妒能的印象。不过虽然没有表露,吴王赵翰光也清楚他们的想法,君君臣臣几十年,谁的心思也瞒不过谁。
其实赵翰光作为上位者,挺欣赏杨云这种打破藩篱冒头的行为,现在朝野上下各成派系,里里外外绞成一团乱麻的局面,他也有些无奈,有些厌烦,杨云的提议... -->>
“筹海使?本朝没有这个职位啊?”李沧谰诧异地说道。
“有的,开国三十二年至三十八年间,本朝曾经设置过这个职位。”杨云肯定地说道。
“来人,把内史令叫来,查一查这个筹海使。”吴王赵翰光吩咐道。
内史令很快抱着一堆旧书册来了,这一堆书册,是宫中所藏的开国三十到四十年间的典籍纪录。
吴国立国已经数百年,这些书册当然不是原始记录,而是后人抄录的,原本尽管用得是上好的纸张,也经不住几百年时间的侵蚀。宫中设有内史司,专门干这些事情。
即使不是原版,这些书册也有几十年历史了,在发黄的纸张中一番查找,内史令终于找到了关于筹海使的记载。
“国朝三十一年冬,东海逐浪国来使朝见,进贡珊瑚树一株,海珠三斛。太宗陛下赏以欲马、丝绸,逐浪国使进表欲与本国修好,来往通商,太宗陛下允准,下旨设筹海使司衙门督办此事,定衔正六品。”
“三十二年春,筹海使司正式成立,当年集船十五艘,随逐浪国使远航,三十三年夏初回国,余船十二,皆满载而归,获利甚丰。”
“三十六年,东海航路中断,当年远航船只无一艘回航。三十八年,遂撤筹海使司。”
内史令将挑选出来有关的记录当着众人念了一遍,又摘录出来,分送到吴王和几位大臣手里。
“这——杨爱卿,你是想重开筹海使司吗?可是现在已经有了市舶司,你如果对海事有兴趣,可以直接去市舶司啊。”吴王问道。
田远中心中一动,市舶司可是他的地盘。吴国海路商贸繁盛,来自市舶司的税收占了吴国国库收入的三成,是上上下下都极为重视的一大财源。
“陛下,市舶司负责的是来往大陈、北梁、清泉乃至南洋诸海国已经开通的商路,臣所设想的筹海使司则不同。”
“爱卿说来听听。”
“是,陛下。市舶司的职责是对已经成熟的商路课税,但是大海辽阔无边,未知的海国千万,如果能开辟出一条新的商路来,获利之丰是难以想象的。大陈的殷国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吴国立国垂三百八十年,北临大陈,南接山越,属国的身份早定,在陆地上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的空间。虽然现在政通人和,民间富足,但从国势上来说,实已经过了顶峰,最近一百多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除了锐意开拓海疆之外,臣实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杨云在御书房中侃侃而谈,神采飞扬。
“重开筹海使司,集聚人才,探索海外商路,和市舶司相比,一为守成,一为进取,二者皆不可或缺。”杨云说完后,希翼地看着吴王。
这小子原来野心勃勃,不甘心为人手下,想别出蹊径自立一个山头啊。三个大臣都有这样的想法。杨云的话虽然说得漂亮,但几位大臣年老成精,越是岁数大越是多疑,心中不免觉得杨云是嫌弃他们老朽,不愿意在他们手下当差。
合辙我们都是守成的,是吃现成干饭的家伙,只有你这个小子是锐意进取的英才?就连清流的领袖,李沧谰的面色也有点不自在起来。
身为大臣当然都胸有城府,谁也不会此时跳出来反对,免得给吴王留下自己嫉贤妒能的印象。不过虽然没有表露,吴王赵翰光也清楚他们的想法,君君臣臣几十年,谁的心思也瞒不过谁。
其实赵翰光作为上位者,挺欣赏杨云这种打破藩篱冒头的行为,现在朝野上下各成派系,里里外外绞成一团乱麻的局面,他也有些无奈,有些厌烦,杨云的提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