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zhuishulou.com,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很小的时候就读诸子书。最早吸引我的,是那些成语故事,比如孟子讲的杯水车薪,庄子讲的朝三暮四,韩非讲的守株待兔、老马识途和郑人买履。
后来,就开始背书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比如《论语》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4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等等。好处是写作文用得上,也挺励志。我甚至曾经猜想,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什么感觉?
后来就上山下乡了,后来就评法批儒了。评法批儒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场政治运动,内容是评论法家,批判儒家。这时,便有机会重读了诸子。虽然公开的发言必须把儒家骂得狗血喷头,但私下里还是觉得,至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总不错吧?
何况那时的生活真苦。于是更觉得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云云,7真是说得太好了!孔孟之道,也不能一概否定吧?
我不知道孟子是不是当真挨过饿,有没有像我当年那样饿得仰望星空,吃外星人的心都有。但有一句话,却是很久以后才真正有共鸣的。
这句话叫: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8
不虞之誉,就是意想不到的赞扬;求全之毁,就是过于苛刻的诋毁。这两条,我在这些年都体验过了。本中华史将要面对的批评,大约也会如此。尤其是本卷,如果一定要求全责备,那是可以千刀万剐的。因为先秦诸子是太平洋,本书则还算不上黄浦江。
那就悉听尊便。
唯一要交代的,是这个话题并没有讲完。比如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仁学结构,还有儒法两家后来的关系,将安排在第八卷。因为这两个问题,只有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看得清楚。至于对百家争鸣及其影响的总评价,也许要到最后一卷。
但,先秦诸子将在后面的历程中,时时陪伴着我们。
附录
本卷人物年表
公元前586年-前538年,犹太先知,摩西五经。
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年,毕达哥拉斯。
约公元前565年-约前485年,释迦牟尼。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孔子。春秋晚期,孙武,《孙子兵法》作者。
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
约公元前468年-约前379年,墨子。与墨子同时代,杨朱。
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图。战国初期,《老子》成书。
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商鞅。公元前384年-前322年,亚里士多德。
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孟子。
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公元前341年-前270年,伊壁鸠鲁。
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屈原。
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荀子。
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韩非。
注释
第一章
1.以上见《庄子·说剑》。
2.这个说法,是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也翻译为“枢纽阶段”。
3.老子是否确有其人,《老子》一书系何人所写,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我赞同许多学者的看法,认为《老子》一书应该成于孔子之后,庄子之前,比墨子和杨朱还要晚一些。它的思想源头可能来自李耳,或老聃,或太史儋,或老莱子,但也可能只是打着他们的旗号,借壳上市。
4.请参看《史记·孔子世家》。
5.事见《论语·微子》。此时定为由叶返蔡之时,从司马迁说。
6.见《论语·微子》。
7.见《论语·宪问》。
8.见《论语·八佾》。
9.见《史记·孔子世家》。
10.见《论语·颜渊》。
很小的时候就读诸子书。最早吸引我的,是那些成语故事,比如孟子讲的杯水车薪,庄子讲的朝三暮四,韩非讲的守株待兔、老马识途和郑人买履。
后来,就开始背书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比如《论语》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4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等等。好处是写作文用得上,也挺励志。我甚至曾经猜想,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什么感觉?
后来就上山下乡了,后来就评法批儒了。评法批儒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场政治运动,内容是评论法家,批判儒家。这时,便有机会重读了诸子。虽然公开的发言必须把儒家骂得狗血喷头,但私下里还是觉得,至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总不错吧?
何况那时的生活真苦。于是更觉得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云云,7真是说得太好了!孔孟之道,也不能一概否定吧?
我不知道孟子是不是当真挨过饿,有没有像我当年那样饿得仰望星空,吃外星人的心都有。但有一句话,却是很久以后才真正有共鸣的。
这句话叫: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8
不虞之誉,就是意想不到的赞扬;求全之毁,就是过于苛刻的诋毁。这两条,我在这些年都体验过了。本中华史将要面对的批评,大约也会如此。尤其是本卷,如果一定要求全责备,那是可以千刀万剐的。因为先秦诸子是太平洋,本书则还算不上黄浦江。
那就悉听尊便。
唯一要交代的,是这个话题并没有讲完。比如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仁学结构,还有儒法两家后来的关系,将安排在第八卷。因为这两个问题,只有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看得清楚。至于对百家争鸣及其影响的总评价,也许要到最后一卷。
但,先秦诸子将在后面的历程中,时时陪伴着我们。
附录
本卷人物年表
公元前586年-前538年,犹太先知,摩西五经。
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年,毕达哥拉斯。
约公元前565年-约前485年,释迦牟尼。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孔子。春秋晚期,孙武,《孙子兵法》作者。
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
约公元前468年-约前379年,墨子。与墨子同时代,杨朱。
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图。战国初期,《老子》成书。
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商鞅。公元前384年-前322年,亚里士多德。
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孟子。
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公元前341年-前270年,伊壁鸠鲁。
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屈原。
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荀子。
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韩非。
注释
第一章
1.以上见《庄子·说剑》。
2.这个说法,是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也翻译为“枢纽阶段”。
3.老子是否确有其人,《老子》一书系何人所写,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我赞同许多学者的看法,认为《老子》一书应该成于孔子之后,庄子之前,比墨子和杨朱还要晚一些。它的思想源头可能来自李耳,或老聃,或太史儋,或老莱子,但也可能只是打着他们的旗号,借壳上市。
4.请参看《史记·孔子世家》。
5.事见《论语·微子》。此时定为由叶返蔡之时,从司马迁说。
6.见《论语·微子》。
7.见《论语·宪问》。
8.见《论语·八佾》。
9.见《史记·孔子世家》。
10.见《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