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zhuishulou.com,帝国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切顺利的话,六月底这中炮弹就能提供给作战部队。
因为八十毫米高射炮还没有推广,所以武汉兵工厂最先生产的都是一百二十毫米近炸炮弹。要到一九四二年底,在绝大部分战舰都配备了八十毫米高射炮之后,八十毫米近炸炮弹才会量产。
当然,这也与炮弹的研制难度有关。
因为电磁感应近炸引信没有做到小型化,所以要装进口径更小的炮弹里面,在制造方面有很大的难度。比如,最初的八十毫米近炸炮弹的弹头覆铜厚度就比常规炮弹薄了零点五毫米左右,而这点差距导致八十毫米近炸炮弹的可靠性大大降低,甚至因此出现了炸膛等危险事故,在投入部队使用后饱受诟病。
只是,技术进步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柏林”号回国维修改造,让航母战斗群少了一艘大型巡洋舰,只是补充了一艘防空巡洋舰,所以防空力量并没削弱。
问题是,防空巡洋舰根本无法与大型巡洋舰相比,至少在执行制海作战任务的时候,两者有很明显的区别。这就是,大型巡洋舰上的二百八十毫米舰炮有很强的威力,特别是在使用新式炮弹的时候,已经接近了战列舰级主炮,对一些防护较为薄弱的战列舰,有着足够大的威胁。
事实上,中国海军一直在想办法提高二百八十毫米舰炮的威力。
早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就获得消息,美国正在秘密设计一种配备了三百零五毫米舰炮、也就是十二英寸舰炮的超级巡洋舰,而这也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
显然,美国的超级巡洋舰在火力上超过了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
说直接一点,美国海军在确定“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的主炮口径时,肯定参照了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并且要求超过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所以才直接选择了战列舰级主炮。
当然,这么做也能节约不少研制经费。
对中国海军来说,为寥寥无几的大型巡洋舰研制一种更大口径的舰炮,显然有点得不偿失。再说了,当时“北京”级即将完工,也没有可能更换口径更大的主炮,自然没有必要研制一种全新的大口径舰炮。
中国海军的应对措施是研制新式炮弹。
对中国海军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是在具体实施之后,中国海军立即认识到了研制新式炮弹的重要性。
说白了,中国海军大型战舰的主炮口径本来就不大。
不说大型巡洋舰,即便是战列舰,也比不上敌对海军的战列舰。比如,美日海军在战前就装备了配备十六英寸主炮的战列舰,而中国海军的那五艘战列舰,仅仅配备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
显然,只有研制新式炮弹,才能提升战舰的炮战能力。
正是有了现实需求,所以中国海军在大口径炮弹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战前,中国海军就向几家兵工厂发出了标书,要求开发新式炮弹,在不增加舰炮口径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炮弹的威力,特别是穿甲能力。最终,武汉兵工厂与沈阳兵工厂的投标书获得海军青睐。武汉兵工厂提出的是用高强度材料,比如钨合金来制造弹头,以此提高弹头的穿甲威力。沈阳兵工厂的方案更加超前,提出了“次口径穿甲弹”的概念,即缩小弹头的直径,提高弹头的单位面积动能密度,达到提高穿甲威力的目的。最终,海军同时采纳了两家的设计方案。
相对而言,武汉兵工厂的设计概念最容易实现,技术难度也最小。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即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钨储备国,江西就有好几座储量达到世界级的钨矿。
有趣的是,首先开发出来的不是三百八十毫米新式穿甲弹,而是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
原因也很简单,在战胜日本海军之后,中国海军用缴获的“雾岛”号做了测试,证明现有的两种三百八十毫米炮弹依然有足够的威力。随后,在中国陆军攻打到本州岛,占领了神户与大阪之后,中国海军还缴获了停在船台上的“大和”号与“武藏”号,并且获得了一批还没有使用的装甲钢板。在运回国内进行测试后,证明海军的三百八十毫米轻弹依然能够在大约一万二千米的距离上,打穿“大和”号与“武藏”号的主装甲带,因此也就有把握打穿美军新式战列舰的主装甲带。
也就是说,现有的两种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并没过时。
一切顺利的话,六月底这中炮弹就能提供给作战部队。
因为八十毫米高射炮还没有推广,所以武汉兵工厂最先生产的都是一百二十毫米近炸炮弹。要到一九四二年底,在绝大部分战舰都配备了八十毫米高射炮之后,八十毫米近炸炮弹才会量产。
当然,这也与炮弹的研制难度有关。
因为电磁感应近炸引信没有做到小型化,所以要装进口径更小的炮弹里面,在制造方面有很大的难度。比如,最初的八十毫米近炸炮弹的弹头覆铜厚度就比常规炮弹薄了零点五毫米左右,而这点差距导致八十毫米近炸炮弹的可靠性大大降低,甚至因此出现了炸膛等危险事故,在投入部队使用后饱受诟病。
只是,技术进步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柏林”号回国维修改造,让航母战斗群少了一艘大型巡洋舰,只是补充了一艘防空巡洋舰,所以防空力量并没削弱。
问题是,防空巡洋舰根本无法与大型巡洋舰相比,至少在执行制海作战任务的时候,两者有很明显的区别。这就是,大型巡洋舰上的二百八十毫米舰炮有很强的威力,特别是在使用新式炮弹的时候,已经接近了战列舰级主炮,对一些防护较为薄弱的战列舰,有着足够大的威胁。
事实上,中国海军一直在想办法提高二百八十毫米舰炮的威力。
早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就获得消息,美国正在秘密设计一种配备了三百零五毫米舰炮、也就是十二英寸舰炮的超级巡洋舰,而这也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
显然,美国的超级巡洋舰在火力上超过了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
说直接一点,美国海军在确定“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的主炮口径时,肯定参照了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并且要求超过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所以才直接选择了战列舰级主炮。
当然,这么做也能节约不少研制经费。
对中国海军来说,为寥寥无几的大型巡洋舰研制一种更大口径的舰炮,显然有点得不偿失。再说了,当时“北京”级即将完工,也没有可能更换口径更大的主炮,自然没有必要研制一种全新的大口径舰炮。
中国海军的应对措施是研制新式炮弹。
对中国海军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是在具体实施之后,中国海军立即认识到了研制新式炮弹的重要性。
说白了,中国海军大型战舰的主炮口径本来就不大。
不说大型巡洋舰,即便是战列舰,也比不上敌对海军的战列舰。比如,美日海军在战前就装备了配备十六英寸主炮的战列舰,而中国海军的那五艘战列舰,仅仅配备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
显然,只有研制新式炮弹,才能提升战舰的炮战能力。
正是有了现实需求,所以中国海军在大口径炮弹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战前,中国海军就向几家兵工厂发出了标书,要求开发新式炮弹,在不增加舰炮口径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炮弹的威力,特别是穿甲能力。最终,武汉兵工厂与沈阳兵工厂的投标书获得海军青睐。武汉兵工厂提出的是用高强度材料,比如钨合金来制造弹头,以此提高弹头的穿甲威力。沈阳兵工厂的方案更加超前,提出了“次口径穿甲弹”的概念,即缩小弹头的直径,提高弹头的单位面积动能密度,达到提高穿甲威力的目的。最终,海军同时采纳了两家的设计方案。
相对而言,武汉兵工厂的设计概念最容易实现,技术难度也最小。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即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钨储备国,江西就有好几座储量达到世界级的钨矿。
有趣的是,首先开发出来的不是三百八十毫米新式穿甲弹,而是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
原因也很简单,在战胜日本海军之后,中国海军用缴获的“雾岛”号做了测试,证明现有的两种三百八十毫米炮弹依然有足够的威力。随后,在中国陆军攻打到本州岛,占领了神户与大阪之后,中国海军还缴获了停在船台上的“大和”号与“武藏”号,并且获得了一批还没有使用的装甲钢板。在运回国内进行测试后,证明海军的三百八十毫米轻弹依然能够在大约一万二千米的距离上,打穿“大和”号与“武藏”号的主装甲带,因此也就有把握打穿美军新式战列舰的主装甲带。
也就是说,现有的两种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并没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