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zhuishulou.com,武夫当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监督,不许任何人在转送物资期间中饱私囊。京浦线铁路局甚至破天荒的宣布,每天将提供五个免费的车皮帮助肃仁公司运输这些物资。
由北洋政府、直隶军务会办总署、上海肃仁总公司为背景的一些喉舌机构,也不遗余力的为收复青岛主权和反击日本野蛮外交行径进行着宣传。这些宣传铺天盖地,并且已经持续许久,只不过根据不同时段的局势做了一些更详细的调整。
九月底到十月初的十多天时间里,国内舆论主要是在强调北洋政府决定收回青岛主权的消息,目的在于美化北洋政府和提高袁世凯及一众北洋将领的形象。而现阶段的宣传思路则集中在发动全国上下、社会各界支持中央政府的军事部署,以及硬着头皮配合袁肃投掷白手套一事,鼓吹不惜与日本一战。
正是因为舆论宣传上的推动,一下子致使袁肃的名声再次成为全国上下所聚焦的热点。
就连在旅顺日本租界的大街小巷,也纷纷流传着关于袁肃正气浩荡的举动,就放佛是这一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民族心。旅顺城内的大道上,许多报童挎着装满最新出炉报纸的布袋,十分兴奋的沿着街道四处奔跑。
“号外,号外,袁公子当众羞辱日本外交专员。”
“袁将军已经率大军进驻辽沈,中日谈判会破裂!”
“东三省防卫统x战总司令向日本外交专员抛掷白手套,北洋政府意欲一战!”
在最初的几天,旅顺租界的日本巡捕还能容忍这些报童大呼小叫,可是随着中国国内的呼声越来越高,来自日本本土的压力也越来越重,旅顺日军司令部也渐渐失去了一些理智。从十月中旬开始,日本巡捕陆续逮捕了好几个报馆的销售人员,并且公然在大街上驱赶贩卖报纸的报童,甚至还出现像七、八岁的报童大打出手的事例,
日本陆军部和海军部对中国国内的呼声十分反感,不停的向国会进言,要求遵照原计划向青岛出兵。在这个时候,中国方面与德国方面就青岛主权的交接还在谈判期间,虽然在济南的中国军队已经做好开赴青岛的准备,但还是要等待外交程序上尘埃落定。也因此,日本军方认为这个时候是绝佳的机会。
但是日本国会和内阁考虑到中国已经正式宣布青岛的主权,如今这件事又在国际上炒得沸沸扬扬,再加上之前因为《二十一条》密约一事而得罪了英美列强,强行发动青岛战争就只怕会招来协约国内部的谴责。
日本之所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借助战争的机会扩大日本在海外的势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跻身于世界列强的行列。这不仅仅是向世界彰显国力那么简单,同时还是要通过外交手段来取得老牌列强的认可。
也因此,对于陆军部和海军部提出的强攻计划,日本政府高层迟迟未能做出决定。
十月十日,中国外交部代表团抵达青岛,与德国驻华公使德林勒、德国驻青岛远东司令部总司令麦尔瓦德克进行了主权移交的正式会谈。当天上午中德双方便签署了青岛主权交接的外交文书,从官方外交立场上而言,中国x政府已经开始行使对青岛的主权。
但是按照中德之前几次会谈所签署的额外条约,德国远东司令部及其下属的军队、租界管理局和领事机构,依然还会继续保留最少三个月的时间。这并不意味着主权移交只是名义上的移交,因为在外交文书签署之后,北洋政府同样已经可以着手安排中国官方机构进驻青岛,而在最后一些细节上的谈判全部解决之后,中国军队也能随即开抵青岛。
在中德额外条约中,中国必须承担德国在青岛所有官方机构、官方人员和军队的转移费用,并且保证德国在青岛侨民的财产安全。如果德国在青岛侨民要随同官方机构一同返回德国,中国也必须负责侨民的一应交通安置费用。
单单是这笔转移费用,初步估计就需要大约一百二十万之多,这还不算侨民的交通安置费。一旦在青岛的所有德国侨民都要返回本国,那费用必然又要增加。
换句话来说,事实上就是北洋政府花了差不多一百五十万买回了青岛主权。至于德国不仅能够获得这一百多万的交通费用,还能保证远东司令部的军事力量安然撤离,简直就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远在奉天的袁肃派遣了一名代表跟随中国外交代表团一起来到青岛,在外交代表团与德国方面开完会议之后,袁肃的这名代表单独与青岛总司令麦尔瓦德克进行了另外的会晤。这次会晤所商议的内容,是中国军方愿意出资收购德国在青岛留下来的所有军事设施,包括青岛要塞的全部炮台、后备大炮、储存的炮弹,以及在青岛城内城外的工厂、船厂。
德国方面的原计划是在撤出青岛时,将这些设施全部炸毁,最多是留下一些岸防工事,毕竟岸防工事的爆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消耗一笔不小的经费。
不过在听说中国军方愿意出资购买这些设施,对于麦尔瓦德克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中国在接管青岛之后,可以利用这些军事设施牵制日本;另外一方面中国没有远征的能力,完全不必担心会养虎为患;再者炸掉这些设施是一种浪费,德国工程师和军队花了不少的资源来修筑这个堡垒,卖出去好歹能收回了一些本钱,不至于“血本无归”,这笔收入今后反而还能用在欧洲战场上面。
袁肃为了不让德国人坐地起价,特别让派遣与麦尔瓦德克会晤的代表,携带了二十斤的金条,在独会面时将金条私下赠送给了麦尔瓦德克,并且暗示希望在购买德国留下的军事设施的价格方面能够优惠一些。
经过前后三次简单的会面,麦尔瓦德克最终以六十万帝国马克的价格与中国签署了转让协议,协议中包括了德国在青岛的全部要塞系统、两处军舰维修基地、一处海军基地以及城中三家司令部直辖的金属加工厂、一家兵工厂、两家军械威胁工厂等等。
海军基地和要塞系统要在青岛司令部全部撤出青岛之后方才移交中国接收,至于其他的工厂则在协议签订之后,陆陆续续进行交接。
袁肃取得了德国在青岛所有工业设施和军事设施,但是他并没有打算将这些设施据为己有,毕竟青岛并不在自己的势力版图之内,而且目前中日又因为青岛问题十分敏感。因此,他决定将青岛的军事设施半卖半送给北洋政府陆军部和海军部。
北洋政府陆军部和海军部自然是乐得其所,仅仅经过几封电报往来的商议,便决定以三百万的价格从袁肃手中接管这些设施。当然,按照当时帝国马克和银元的汇率来看,袁肃最多也就赚了三、四十万而已。
实际上德国在青岛的这些军事设施建造成本超过两千万帝国马克,中国能以三百万银元的价格收购这些设施,已经是近乎空手套白狼一般捡了便宜。袁肃只不过派人前去与德国方面进行沟通,顺带付出了二十斤金条的贿赂,从而赚取了三十多万的劳务费,并不算是诈骗国家的钱。相反,他还算得上是为发展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
------
【附青岛要塞炮台记录数据】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1898年与清政府签约,作为了胶澳租借地,德皇对青岛的定位首先是军港,次为商港,因而建了大批军事设施称为“青岛要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中国宣布“中立”,日本对德宣战,开始了攻击青岛。
驻守青岛的德军除原有永久性炮台以外,又修了一条防线,从浮山湾大体上沿今延安三路、镇江路再沿海泊河到胶州湾,这条防线上有原有炮台,也有新建的炮台,全部由明壕与暗道相通。
“青岛要塞一览表”记载了原有炮台及新建全部炮台。
台西镇炮台21cm加农炮4门
团岛炮台8.8cm加农炮3门
衙门山(今小鱼山)炮台
15cm加农炮三门
会前岬(今汇泉角)炮台
24cm加农炮2门带炮塔
15cm加农炮3门带炮塔
凤台岭(毛奇山,今贮水山)
炮台8.8cm加农炮3门
俾斯麦山(今青岛山)
南炮台28cm榴弹炮4门
北炮台21cm加农炮2门
监督,不许任何人在转送物资期间中饱私囊。京浦线铁路局甚至破天荒的宣布,每天将提供五个免费的车皮帮助肃仁公司运输这些物资。
由北洋政府、直隶军务会办总署、上海肃仁总公司为背景的一些喉舌机构,也不遗余力的为收复青岛主权和反击日本野蛮外交行径进行着宣传。这些宣传铺天盖地,并且已经持续许久,只不过根据不同时段的局势做了一些更详细的调整。
九月底到十月初的十多天时间里,国内舆论主要是在强调北洋政府决定收回青岛主权的消息,目的在于美化北洋政府和提高袁世凯及一众北洋将领的形象。而现阶段的宣传思路则集中在发动全国上下、社会各界支持中央政府的军事部署,以及硬着头皮配合袁肃投掷白手套一事,鼓吹不惜与日本一战。
正是因为舆论宣传上的推动,一下子致使袁肃的名声再次成为全国上下所聚焦的热点。
就连在旅顺日本租界的大街小巷,也纷纷流传着关于袁肃正气浩荡的举动,就放佛是这一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民族心。旅顺城内的大道上,许多报童挎着装满最新出炉报纸的布袋,十分兴奋的沿着街道四处奔跑。
“号外,号外,袁公子当众羞辱日本外交专员。”
“袁将军已经率大军进驻辽沈,中日谈判会破裂!”
“东三省防卫统x战总司令向日本外交专员抛掷白手套,北洋政府意欲一战!”
在最初的几天,旅顺租界的日本巡捕还能容忍这些报童大呼小叫,可是随着中国国内的呼声越来越高,来自日本本土的压力也越来越重,旅顺日军司令部也渐渐失去了一些理智。从十月中旬开始,日本巡捕陆续逮捕了好几个报馆的销售人员,并且公然在大街上驱赶贩卖报纸的报童,甚至还出现像七、八岁的报童大打出手的事例,
日本陆军部和海军部对中国国内的呼声十分反感,不停的向国会进言,要求遵照原计划向青岛出兵。在这个时候,中国方面与德国方面就青岛主权的交接还在谈判期间,虽然在济南的中国军队已经做好开赴青岛的准备,但还是要等待外交程序上尘埃落定。也因此,日本军方认为这个时候是绝佳的机会。
但是日本国会和内阁考虑到中国已经正式宣布青岛的主权,如今这件事又在国际上炒得沸沸扬扬,再加上之前因为《二十一条》密约一事而得罪了英美列强,强行发动青岛战争就只怕会招来协约国内部的谴责。
日本之所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借助战争的机会扩大日本在海外的势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跻身于世界列强的行列。这不仅仅是向世界彰显国力那么简单,同时还是要通过外交手段来取得老牌列强的认可。
也因此,对于陆军部和海军部提出的强攻计划,日本政府高层迟迟未能做出决定。
十月十日,中国外交部代表团抵达青岛,与德国驻华公使德林勒、德国驻青岛远东司令部总司令麦尔瓦德克进行了主权移交的正式会谈。当天上午中德双方便签署了青岛主权交接的外交文书,从官方外交立场上而言,中国x政府已经开始行使对青岛的主权。
但是按照中德之前几次会谈所签署的额外条约,德国远东司令部及其下属的军队、租界管理局和领事机构,依然还会继续保留最少三个月的时间。这并不意味着主权移交只是名义上的移交,因为在外交文书签署之后,北洋政府同样已经可以着手安排中国官方机构进驻青岛,而在最后一些细节上的谈判全部解决之后,中国军队也能随即开抵青岛。
在中德额外条约中,中国必须承担德国在青岛所有官方机构、官方人员和军队的转移费用,并且保证德国在青岛侨民的财产安全。如果德国在青岛侨民要随同官方机构一同返回德国,中国也必须负责侨民的一应交通安置费用。
单单是这笔转移费用,初步估计就需要大约一百二十万之多,这还不算侨民的交通安置费。一旦在青岛的所有德国侨民都要返回本国,那费用必然又要增加。
换句话来说,事实上就是北洋政府花了差不多一百五十万买回了青岛主权。至于德国不仅能够获得这一百多万的交通费用,还能保证远东司令部的军事力量安然撤离,简直就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远在奉天的袁肃派遣了一名代表跟随中国外交代表团一起来到青岛,在外交代表团与德国方面开完会议之后,袁肃的这名代表单独与青岛总司令麦尔瓦德克进行了另外的会晤。这次会晤所商议的内容,是中国军方愿意出资收购德国在青岛留下来的所有军事设施,包括青岛要塞的全部炮台、后备大炮、储存的炮弹,以及在青岛城内城外的工厂、船厂。
德国方面的原计划是在撤出青岛时,将这些设施全部炸毁,最多是留下一些岸防工事,毕竟岸防工事的爆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消耗一笔不小的经费。
不过在听说中国军方愿意出资购买这些设施,对于麦尔瓦德克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中国在接管青岛之后,可以利用这些军事设施牵制日本;另外一方面中国没有远征的能力,完全不必担心会养虎为患;再者炸掉这些设施是一种浪费,德国工程师和军队花了不少的资源来修筑这个堡垒,卖出去好歹能收回了一些本钱,不至于“血本无归”,这笔收入今后反而还能用在欧洲战场上面。
袁肃为了不让德国人坐地起价,特别让派遣与麦尔瓦德克会晤的代表,携带了二十斤的金条,在独会面时将金条私下赠送给了麦尔瓦德克,并且暗示希望在购买德国留下的军事设施的价格方面能够优惠一些。
经过前后三次简单的会面,麦尔瓦德克最终以六十万帝国马克的价格与中国签署了转让协议,协议中包括了德国在青岛的全部要塞系统、两处军舰维修基地、一处海军基地以及城中三家司令部直辖的金属加工厂、一家兵工厂、两家军械威胁工厂等等。
海军基地和要塞系统要在青岛司令部全部撤出青岛之后方才移交中国接收,至于其他的工厂则在协议签订之后,陆陆续续进行交接。
袁肃取得了德国在青岛所有工业设施和军事设施,但是他并没有打算将这些设施据为己有,毕竟青岛并不在自己的势力版图之内,而且目前中日又因为青岛问题十分敏感。因此,他决定将青岛的军事设施半卖半送给北洋政府陆军部和海军部。
北洋政府陆军部和海军部自然是乐得其所,仅仅经过几封电报往来的商议,便决定以三百万的价格从袁肃手中接管这些设施。当然,按照当时帝国马克和银元的汇率来看,袁肃最多也就赚了三、四十万而已。
实际上德国在青岛的这些军事设施建造成本超过两千万帝国马克,中国能以三百万银元的价格收购这些设施,已经是近乎空手套白狼一般捡了便宜。袁肃只不过派人前去与德国方面进行沟通,顺带付出了二十斤金条的贿赂,从而赚取了三十多万的劳务费,并不算是诈骗国家的钱。相反,他还算得上是为发展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
------
【附青岛要塞炮台记录数据】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1898年与清政府签约,作为了胶澳租借地,德皇对青岛的定位首先是军港,次为商港,因而建了大批军事设施称为“青岛要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中国宣布“中立”,日本对德宣战,开始了攻击青岛。
驻守青岛的德军除原有永久性炮台以外,又修了一条防线,从浮山湾大体上沿今延安三路、镇江路再沿海泊河到胶州湾,这条防线上有原有炮台,也有新建的炮台,全部由明壕与暗道相通。
“青岛要塞一览表”记载了原有炮台及新建全部炮台。
台西镇炮台21cm加农炮4门
团岛炮台8.8cm加农炮3门
衙门山(今小鱼山)炮台
15cm加农炮三门
会前岬(今汇泉角)炮台
24cm加农炮2门带炮塔
15cm加农炮3门带炮塔
凤台岭(毛奇山,今贮水山)
炮台8.8cm加农炮3门
俾斯麦山(今青岛山)
南炮台28cm榴弹炮4门
北炮台21cm加农炮2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