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zhuishulou.com,回唐演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这个关键,就作过很精辟的解说,“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清净即法身。”
这个生命是由**关头的一念无明,配合父亲的精虫,母亲的卵子,由这三缘和合而来。
神识一旦转进去了,这三缘一旦结合起来,就好像奶粉、白糖和水搅在一起。水里有糖,有奶粉;奶粉里有水,也有糖;糖里又有水和奶粉。这三样东西混成一体了。不经过特别的处理,是分不开了。
神识一旦转入胚胎里,又好比一只苍蝇,停到电扇中间的转轴上。停上去之后,电扇转动了,这么一转动,里面那只苍蝇再也飞不出来了。
神识在入胎前,属于心灵--肉眼看不见的“能量”的状态;而精虫、卵子则是有形有状的“物质”的状态。神识和受精卵一结合,就成为质、能的结合。这个之后,“能”就受到“质”的制约,也就是精神(心)被物质(物)所困;心被物所转了。
要求解脱,就是要做到不被物质所困,甚至于翻转来,从心所欲的主导物质、调配物质,这也就是所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关于这点,《楞严经》作了非常扼要的提示,那就是“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要想解脱,必须从色法上下手。
色法上下手,也就是调理色身、修炼气脉。
佛学把色法(物理部分),归纳成五大:地、水、火、风、空。
不论从那一大种下手起修--譬如不净观(属地大),水观(属水大),火观(属火大),安那般那(属风大),到最后都要通到“空大”,才可能超越了物质、色法的束缚。
而“四大”当中又以“风大”和“空大”最为接近。“安那般那”则是利用“风大”起修。比较起来,最容易证到“空性”。这也就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特别提出“安那般那”,认为这个修法特别奥妙的关键所在。
除了“色法”部分,我们生命还有“心法”部分。因此《楞严经》在“五大”之外,又加了“觉、识”,而成为“七大”。如果从风大起修,进入“空大”,超越了物质、生理方面的障碍,同时配合心智上的觉悟,解脱“觉、识”这两大,那才算是真正得了自在。
所以,“安那般那”的修法,不是只练呼吸,而是从呼吸下手,然后通达“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空妙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才是究竟。
尽管佛法一再强调“唯心”,但是严格说来,有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一般的修证上,不论见解,或者功夫、境界,差不多都在“唯物”方面转。
究竟心如何变成物?心物怎么样一元?无法求证到,这是个大问题。真求证到,真的心转了物,心物圆融无碍了,才算真正见了道,证了道。
我们不能见道,不能证道,简单说,就是业力的关系。我们这个后天生命活动,整个都是业力的作用。所谓“力”,就是一股力量。虽说是唯心的,但同时联带着物,所以严格说,它(业力)也是心物一元的。
所谓业力,所谓习气,不单单指我们现在的思想。
我们现在所想的,所感受的,都还是这股业力的现象、外表。促使每种思想模式、喜好类型不同的那个根源,才是业力所在。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思想清净了,念头停止了,没有了,就以为没有业了。要知道,整个睡眠状态,都是业;即使断了气,死亡的境界,也还是在业中;甚至于打起坐来,一念清净,那也是业。
总之,我们现在活动,所有的细胞,任何心理状态,里里外外,整个都是业力、业气所形成。
一般说习气转不了,很难转得过来。这是过去多生累积的习惯、习性,也叫业习。转得过来,才叫修行。
所以,听到一句“灭从色除”,千万不要又被这句话所误,一味的只管色身气脉,而不注意心理结使的去除。那就真要驴年才得解脱了。
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对这个关键,就作过很精辟的解说,“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清净即法身。”
这个生命是由**关头的一念无明,配合父亲的精虫,母亲的卵子,由这三缘和合而来。
神识一旦转进去了,这三缘一旦结合起来,就好像奶粉、白糖和水搅在一起。水里有糖,有奶粉;奶粉里有水,也有糖;糖里又有水和奶粉。这三样东西混成一体了。不经过特别的处理,是分不开了。
神识一旦转入胚胎里,又好比一只苍蝇,停到电扇中间的转轴上。停上去之后,电扇转动了,这么一转动,里面那只苍蝇再也飞不出来了。
神识在入胎前,属于心灵--肉眼看不见的“能量”的状态;而精虫、卵子则是有形有状的“物质”的状态。神识和受精卵一结合,就成为质、能的结合。这个之后,“能”就受到“质”的制约,也就是精神(心)被物质(物)所困;心被物所转了。
要求解脱,就是要做到不被物质所困,甚至于翻转来,从心所欲的主导物质、调配物质,这也就是所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关于这点,《楞严经》作了非常扼要的提示,那就是“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要想解脱,必须从色法上下手。
色法上下手,也就是调理色身、修炼气脉。
佛学把色法(物理部分),归纳成五大:地、水、火、风、空。
不论从那一大种下手起修--譬如不净观(属地大),水观(属水大),火观(属火大),安那般那(属风大),到最后都要通到“空大”,才可能超越了物质、色法的束缚。
而“四大”当中又以“风大”和“空大”最为接近。“安那般那”则是利用“风大”起修。比较起来,最容易证到“空性”。这也就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特别提出“安那般那”,认为这个修法特别奥妙的关键所在。
除了“色法”部分,我们生命还有“心法”部分。因此《楞严经》在“五大”之外,又加了“觉、识”,而成为“七大”。如果从风大起修,进入“空大”,超越了物质、生理方面的障碍,同时配合心智上的觉悟,解脱“觉、识”这两大,那才算是真正得了自在。
所以,“安那般那”的修法,不是只练呼吸,而是从呼吸下手,然后通达“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空妙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才是究竟。
尽管佛法一再强调“唯心”,但是严格说来,有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一般的修证上,不论见解,或者功夫、境界,差不多都在“唯物”方面转。
究竟心如何变成物?心物怎么样一元?无法求证到,这是个大问题。真求证到,真的心转了物,心物圆融无碍了,才算真正见了道,证了道。
我们不能见道,不能证道,简单说,就是业力的关系。我们这个后天生命活动,整个都是业力的作用。所谓“力”,就是一股力量。虽说是唯心的,但同时联带着物,所以严格说,它(业力)也是心物一元的。
所谓业力,所谓习气,不单单指我们现在的思想。
我们现在所想的,所感受的,都还是这股业力的现象、外表。促使每种思想模式、喜好类型不同的那个根源,才是业力所在。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思想清净了,念头停止了,没有了,就以为没有业了。要知道,整个睡眠状态,都是业;即使断了气,死亡的境界,也还是在业中;甚至于打起坐来,一念清净,那也是业。
总之,我们现在活动,所有的细胞,任何心理状态,里里外外,整个都是业力、业气所形成。
一般说习气转不了,很难转得过来。这是过去多生累积的习惯、习性,也叫业习。转得过来,才叫修行。
所以,听到一句“灭从色除”,千万不要又被这句话所误,一味的只管色身气脉,而不注意心理结使的去除。那就真要驴年才得解脱了。
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