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我的藏经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所谓易筋者,非真能将人体之经络取出而换以坚强之筋,犹言练此功夫,日久之后即可使筋骨坚强,胜于未练之时,如脱胎换骨。易筋者,比喻之辞也,实为练力运气、舒展筋脉之法。此功练成之后,即能运柔成刚,以御外侮。虽精气已衰之人,勤习此法,也足以延年祛病。
第一势
【练法】
先盘膝而坐,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之上面,更将左脚从右膝外扳起,以左脚背加于右大腿之上面,使两足心皆向上。此为双盘趺坐法,即寻常打坐,亦多用此法,唯须练习有素,始能自然。
坐时身宜正直,且不能有所依傍,而坐于木板之上。因棕藤之垫,质软而有弹力,易使人身体偏侧,故不相宜。
两手则紧握双拳,四指屈于内,而以拇指护其外。两拳放于膝头之上,须纯听其自然,不可稍微用力。将双睫下垂,眼露一缝,口紧闭,上下牙关相切,舌舔于牙关之内,冥心屏息,全身完全不用丝毫勉强之力,唯将精气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在入手之初,决不能立时汇合,唯如此凝思存神,日久自有功效。
【要点】
此势在未行功之先,因心中杂念,一时不易完全消灭。杂念不消,则心神不宁;心神不宁,则精神涣散,行功等于不行,绝不能收到丝毫效果。故先用此法,消其杂念,然后行功,自无妨碍。所以,必注想于丹田者,盖以其为内府之中宫也。
第二势
【练法】
行第一势功夫,大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更续行第二势。
趺坐如前,两足并不放开,身体亦完全不动,唯两手则将握拳之指,徐徐放开,以舒直为度。然后,将两臂缓缓从侧旁举起,掌心向上,举至平肩之时,则屈肱内引,由头上抄至后面,同时,翻转手腕,使掌心向前,大指在下,至玉枕穴后面时,两手渐渐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其后头,两手之掌根,适按于耳门穴之上,两臂则成三角形。
抱时不宜有有形之力,头略后仰,胸稍前突。唯在两手动作之际,躯干各部,不宜稍有震动,心意仍须注在丹田;既抱住头颅之后,略事停顿,即提气上升,意想此一口气,似由丹田而起,经过脐轮,上达心包,而过喉结,直至顶门,而停留片时,再使由顶门向后转下,经玉枕穴由颈椎缘脊而下,过尾闾抄至海底,再转上而回至丹田。
初行时,不过一种意想,气力必不能遵此途径,而运行自在。唯练习既久,自有成效。唯行此功夫时,须一切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勉强,且不可过于贪功,是学者宜注意者也。
【要点】
此一势功夫,乃使气力转运循环之法。盖顶门之百会穴,实为首部要区,而脐下之丹田穴,实为内府宝库,同一紧要。故气力上升,则贮于百会;气力下降,则归于丹田。一升一降,即周天循环之道;一起一伏,亦阴阳造化之机。所以,须一切纯任自然者,盖本乎先天之静穆,而致后天之生动之。
练习时,以循环二度而停止,乃将双手放开,握拳收置于两膝之上,回复原状。
第三势
【练法】
行第二势功夫既毕之后,乃将圈盘之腿,缓缓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气血不至因而壅阻。但在此休息之时,心神犹须宁静,切不可有丝毫杂念兴起。
一炊时后,再将两足徐徐向前伸去,至腿部平直为度。两腿紧并,两足跟之后部放于板上,跖则直竖,足心向前,足尖向上,更将上身徐徐下俯,两手则从旁侧抄向前方,至足前时,乃交叉十指,收住两足。须将两足用力,向前伸挺,而两手则向后拉引,方为得力,腰背两部,始可因之而紧张。成此姿势之后,乃将贮留丹田之气,运于肩背腰股各部。
初时,亦仅意想可到,练至功夫渐深,则气力亦可随之俱到矣。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放开,回原来之平坐状态。
【要点】
此一势,乃充实软裆各部之法,其主要之处,则在乎腰闾。因此一部,在人身各部之中为最为软弱,气力亦最不易贯注,故行时必须俯身至极度,然后始能使腰部之筋肉紧张,筋肉紧张之后,气力亦较易达到。勤加练习,自有妙用。惟身体起落之时,务徐缓,切不可向左右摆动,以乱其神而散其气,是为最要。学者慎之!
第四势
【练法】
行第三势功夫既毕,略略休息,更续行第四势。
先将两脚徐徐盘起,以右脚背置于左大腿上面,然后,将左脚从右膝外扳起,放于右大腿之上面,两脚心皆向天,成为双盘坐之势。唯在两脚盘坐时,上身切忌向前后或左右摇动。
坐定之后,宁神一志,注气于丹田,摒除一切杂念。稍事停顿,两手即徐徐翻腕,使掌心向外。然后,两臂从左右两侧缓缓上举,至顶门上面相合,交叉十指,再将腕向前翻转,而使掌心向上,两掌用力上托,同时运用其气,使从丹田向上提起,转入两臂,而达于指掌。亦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气之法,并无有形之动作,唯意念之专注耳。
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将手松开,将两臂仍从旁侧落下,运气下降,回复原状。
【要点】
此势乃行气于臂指之法,较第三势为难。因臂部肌肉坚实,气不易行,如欲练至意到气达、气到力随之境,非短时间所能奏效,颇费苦功也。其所以须盘坐而行者,固实其下盘也。架手于顶门,则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势,使气易于上达,更不至中途所阻阂也。在两手动作之时,务须徐缓,而固其神气,不可粗率也!
第五势
【练法】
行第四势功夫既毕之后,乃将所盘之两足,徐徐放开,向前伸去,以腿直为度。两足相并,以足跟之后部,放于板上,足心则向前,足尖则向上,与第三势之起手时相同。略略休息之后,即续行第五势功夫。
先将两手由两旁侧之下面,徐徐移向后方,至尾闾穴之后,两手相合,交叉十指,将腕翻转,使掌心向正后方,而两手背则贴于尾闾穴之两旁,须要贴得紧紧,不可稍有松浮。两肩头则用力向前逼出,兼向上耸,务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紧张异常。然后,用意想之法,运用其气力,使充实其肩背。起初,不过意行;久后,自能达到。
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收回双手,回复原状。
肩背等部,骨多筋杂,皮肉极薄,而坚实异常,故气力之不易运行,与臂指相等。练习亦颇不易,收效之迟缓,较诸上一势为尤甚,然能下苦功,亦必有成。
【要点】
此势之所以两手放于后面,及两肩前逼而兼上耸者,无非欲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紧张,而易于运行其气,使之到达,不致多所阻阂也。唯在运气之时,并无有形之动作,纯以意行耳。
第六势
【练法】
行第五势功夫既毕,略事休息,然后续行第六势。
先将两足收回,成盘坐之状,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上面,更将左脚从右膝之外面扳起,亦将脚背放于右大腿上面,使成双盘坐法,与第一势相同。
两足动作时,上身切忌摇动。坐定之后,先将两手从旁移至前面,至脐下时,两手相合,而交叉其十指,翻腕向内,以掌心捧住小腹。
初时,并不用力,冥心存念,略定神思,然后运气,由丹田而注于肾囊,以活动其**。停顿少许后,乃提气上升,以回原处,做似欲将两**吸入腹中之想。在...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所谓易筋者,非真能将人体之经络取出而换以坚强之筋,犹言练此功夫,日久之后即可使筋骨坚强,胜于未练之时,如脱胎换骨。易筋者,比喻之辞也,实为练力运气、舒展筋脉之法。此功练成之后,即能运柔成刚,以御外侮。虽精气已衰之人,勤习此法,也足以延年祛病。
第一势
【练法】
先盘膝而坐,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之上面,更将左脚从右膝外扳起,以左脚背加于右大腿之上面,使两足心皆向上。此为双盘趺坐法,即寻常打坐,亦多用此法,唯须练习有素,始能自然。
坐时身宜正直,且不能有所依傍,而坐于木板之上。因棕藤之垫,质软而有弹力,易使人身体偏侧,故不相宜。
两手则紧握双拳,四指屈于内,而以拇指护其外。两拳放于膝头之上,须纯听其自然,不可稍微用力。将双睫下垂,眼露一缝,口紧闭,上下牙关相切,舌舔于牙关之内,冥心屏息,全身完全不用丝毫勉强之力,唯将精气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在入手之初,决不能立时汇合,唯如此凝思存神,日久自有功效。
【要点】
此势在未行功之先,因心中杂念,一时不易完全消灭。杂念不消,则心神不宁;心神不宁,则精神涣散,行功等于不行,绝不能收到丝毫效果。故先用此法,消其杂念,然后行功,自无妨碍。所以,必注想于丹田者,盖以其为内府之中宫也。
第二势
【练法】
行第一势功夫,大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更续行第二势。
趺坐如前,两足并不放开,身体亦完全不动,唯两手则将握拳之指,徐徐放开,以舒直为度。然后,将两臂缓缓从侧旁举起,掌心向上,举至平肩之时,则屈肱内引,由头上抄至后面,同时,翻转手腕,使掌心向前,大指在下,至玉枕穴后面时,两手渐渐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其后头,两手之掌根,适按于耳门穴之上,两臂则成三角形。
抱时不宜有有形之力,头略后仰,胸稍前突。唯在两手动作之际,躯干各部,不宜稍有震动,心意仍须注在丹田;既抱住头颅之后,略事停顿,即提气上升,意想此一口气,似由丹田而起,经过脐轮,上达心包,而过喉结,直至顶门,而停留片时,再使由顶门向后转下,经玉枕穴由颈椎缘脊而下,过尾闾抄至海底,再转上而回至丹田。
初行时,不过一种意想,气力必不能遵此途径,而运行自在。唯练习既久,自有成效。唯行此功夫时,须一切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勉强,且不可过于贪功,是学者宜注意者也。
【要点】
此一势功夫,乃使气力转运循环之法。盖顶门之百会穴,实为首部要区,而脐下之丹田穴,实为内府宝库,同一紧要。故气力上升,则贮于百会;气力下降,则归于丹田。一升一降,即周天循环之道;一起一伏,亦阴阳造化之机。所以,须一切纯任自然者,盖本乎先天之静穆,而致后天之生动之。
练习时,以循环二度而停止,乃将双手放开,握拳收置于两膝之上,回复原状。
第三势
【练法】
行第二势功夫既毕之后,乃将圈盘之腿,缓缓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气血不至因而壅阻。但在此休息之时,心神犹须宁静,切不可有丝毫杂念兴起。
一炊时后,再将两足徐徐向前伸去,至腿部平直为度。两腿紧并,两足跟之后部放于板上,跖则直竖,足心向前,足尖向上,更将上身徐徐下俯,两手则从旁侧抄向前方,至足前时,乃交叉十指,收住两足。须将两足用力,向前伸挺,而两手则向后拉引,方为得力,腰背两部,始可因之而紧张。成此姿势之后,乃将贮留丹田之气,运于肩背腰股各部。
初时,亦仅意想可到,练至功夫渐深,则气力亦可随之俱到矣。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放开,回原来之平坐状态。
【要点】
此一势,乃充实软裆各部之法,其主要之处,则在乎腰闾。因此一部,在人身各部之中为最为软弱,气力亦最不易贯注,故行时必须俯身至极度,然后始能使腰部之筋肉紧张,筋肉紧张之后,气力亦较易达到。勤加练习,自有妙用。惟身体起落之时,务徐缓,切不可向左右摆动,以乱其神而散其气,是为最要。学者慎之!
第四势
【练法】
行第三势功夫既毕,略略休息,更续行第四势。
先将两脚徐徐盘起,以右脚背置于左大腿上面,然后,将左脚从右膝外扳起,放于右大腿之上面,两脚心皆向天,成为双盘坐之势。唯在两脚盘坐时,上身切忌向前后或左右摇动。
坐定之后,宁神一志,注气于丹田,摒除一切杂念。稍事停顿,两手即徐徐翻腕,使掌心向外。然后,两臂从左右两侧缓缓上举,至顶门上面相合,交叉十指,再将腕向前翻转,而使掌心向上,两掌用力上托,同时运用其气,使从丹田向上提起,转入两臂,而达于指掌。亦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气之法,并无有形之动作,唯意念之专注耳。
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将手松开,将两臂仍从旁侧落下,运气下降,回复原状。
【要点】
此势乃行气于臂指之法,较第三势为难。因臂部肌肉坚实,气不易行,如欲练至意到气达、气到力随之境,非短时间所能奏效,颇费苦功也。其所以须盘坐而行者,固实其下盘也。架手于顶门,则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势,使气易于上达,更不至中途所阻阂也。在两手动作之时,务须徐缓,而固其神气,不可粗率也!
第五势
【练法】
行第四势功夫既毕之后,乃将所盘之两足,徐徐放开,向前伸去,以腿直为度。两足相并,以足跟之后部,放于板上,足心则向前,足尖则向上,与第三势之起手时相同。略略休息之后,即续行第五势功夫。
先将两手由两旁侧之下面,徐徐移向后方,至尾闾穴之后,两手相合,交叉十指,将腕翻转,使掌心向正后方,而两手背则贴于尾闾穴之两旁,须要贴得紧紧,不可稍有松浮。两肩头则用力向前逼出,兼向上耸,务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紧张异常。然后,用意想之法,运用其气力,使充实其肩背。起初,不过意行;久后,自能达到。
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收回双手,回复原状。
肩背等部,骨多筋杂,皮肉极薄,而坚实异常,故气力之不易运行,与臂指相等。练习亦颇不易,收效之迟缓,较诸上一势为尤甚,然能下苦功,亦必有成。
【要点】
此势之所以两手放于后面,及两肩前逼而兼上耸者,无非欲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紧张,而易于运行其气,使之到达,不致多所阻阂也。唯在运气之时,并无有形之动作,纯以意行耳。
第六势
【练法】
行第五势功夫既毕,略事休息,然后续行第六势。
先将两足收回,成盘坐之状,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上面,更将左脚从右膝之外面扳起,亦将脚背放于右大腿上面,使成双盘坐法,与第一势相同。
两足动作时,上身切忌摇动。坐定之后,先将两手从旁移至前面,至脐下时,两手相合,而交叉其十指,翻腕向内,以掌心捧住小腹。
初时,并不用力,冥心存念,略定神思,然后运气,由丹田而注于肾囊,以活动其**。停顿少许后,乃提气上升,以回原处,做似欲将两**吸入腹中之想。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