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zhuishulou.com,百工匠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你还是买。所以他是不能让你知道的。它这个过程是慢慢地演化的。
然后,定窑到了金代以后就是印花了。印花的效率就更高,再往后干脆就是白的,啥也没有,你就愿意使就完了,对吧。那么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当收藏热兴起的时候,定窑大量开始仿制,而且仿制得越来越逼真,导致很多人看到定窑不敢买。看不出来。我就碰见过一块盘子,那个人拿来着那个盘子找了很多人都不要,人家说你这是仿的,太漂亮了,画两个鹅、鸭子非常生动。然后他拿给我看,我一看我就知道这是个真的。但是他已经转了很大的一个圈子,有很多人看了不认。为什么不认呢?就觉得这个品相太好了。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真赛假“,对不对?真的跟假的似的,太新了。但是他没有注意到,中间的整个的画面的布局,我们今天的人再仿,他一定是仿制的过程,他一定要模仿那个时候的韵味。可当时的人没有模仿,当时的人们君子坦荡荡,我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他那个随意的感觉,你应该能找到。
一个人简单地说吧,一个人平时的唱歌跟考试的唱歌都是不一样的。就是你能不能听出来那微小的变化。那么简单地说,你能不能看出来这个微小的变化。我看出来了,我就把它买了,很便宜。那人关键是他已经卖了一圈,谁也卖不掉。人家都说他是假的,他也没了信心,很便宜卖给我了。
所以我想就是你要看古代的这些真的东西,你尽量要去博物馆。要看一些真正的东西,要慢慢地体会它的那个自然的状态。一旦你把握住它那个自然的状态的时候,你就可以分辨出有些不自然的状态。这个说起来好像很玄,但是你慢慢感受,慢慢体会,是能够体会出来的。
宋代南方民窑有四大体系,第一是饶州窑,世称景德镇窑;第二是龙泉窑,青瓷;第三是建阳窑,就是建窑,以黑盏著称;第四是吉州窑,跟北方磁州窑有点儿相似。
宋代的政治分布非常清晰地分出北宋和南宋,临界点在1127年。这一年发生了靖康之难,是宋人的国耻。北宋大小两个皇帝,太上皇和皇上,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掠到五国城,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依兰。当时宋徽宗父子被囚禁五国城,受尽人间的屈辱。他们是天子啊!宋朝人对这段历史的心理感受都非常强烈,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但是没有办法,以当时宋朝的武力,不可能从金国手里把两个皇上抢回来。当时金人把皇上、皇室成员、文武百官、艺伎、工匠等等,将近10万人都劫掳到黑龙江,除了不放心以外,同时是需要一些服侍人员。由于金人在科学技术上处于弱势,所以相对来说也比较重视技术人才,把工匠也都一块儿抓走了。
岳飞的《满江红》里有非常沉痛的词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感情沉重。很多年以后,人们在朗诵他这首词的时候,还觉得心情沉重。
宋室南渡以后,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决定定都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开始重新发展。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当时21岁,正值青年。从宋室南迁以后,南方的民窑瓷器得以迅速发展,这与政治上的迁徙有很大关系。
饶州窑,现在称景德镇窑。景德镇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但很粗糙。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在景德镇建镇,史书上有记载。景德年间是从1004年到1007年,一共是四年。从2007年往前推整整一千年,正是在景德年间。
景德镇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岭土。所谓高岭土,指高岭那个地方发现的瓷土。我去那里看过,挖出来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高岭土后来被世界公认为是烧瓷器最好的原材料。18世纪以前,欧洲人不知道我们用什么来烧瓷器,所以对中国制造的非常洁白,而且强度非常高的瓷器感到很困惑。
景德镇在北宋以后,开始走上创新之路。我们都知道,唐代中国陶瓷的格局是南青北白,要么是青瓷,要么是白瓷。景德镇创新的瓷器叫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颜色偏蓝。
由于景德镇的瓷土好,烧造出的瓷器质量堪称有史以来最好的。瓷器的洁白度非常高,釉色也配得非常好。元代蒋祈在《陶记》里说:“景德镇有窑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景德镇造的瓷器非常洁白,没有任何瑕疵,把它卖到任何地方,都有饶玉之称。“饶“是地名,饶州府。中国人对玉的感受非常强烈。在天然材料中,中国人对玉的崇敬心理超出其他材料,所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玉文化。蒋祈就赞美景德镇的瓷器,跟玉器一样。
因为中国人对玉的感受是跟对其它的东西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天然材料中,中国人对玉的崇敬的心理超出了其它的天然材料。所以,我们有一种独特的玉文化。将来我们可能讲玉器的时候会讲到这些。比如我们说“玉成此事“啊,“亭亭玉立“啊,说的都是很美好的词。
我第一次看到影青釉的时候非常震惊,那时我才二十来岁。不像今天,很容易看到大量的艺术品、古董、文物,那时社会还不太提供这个。我第一次在人手里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非常惊讶。非常薄,颜色非常清亮,然后人家告诉我,这是宋朝的。一开始我都不相信,我说这么薄,怎么能保存到今天呢?后来我才知道,有大量的景德镇千年以来的瓷器--保存到今天。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它称影青是“素肌玉骨“。它的肌骨是素肌玉骨,他的评价非常高。真正我们在说这个柴窑的时候说过,柴窑有人说是不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实际上这四个比喻描绘影青是最为准确的。它就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非常地薄。“影青“的名词是我们俗称了,我们现在就这么叫了。在史籍上记载,最早的记载就叫“青白瓷“。那么它这个过程大概是从青白瓷到影青,还有人叫“映青“,就是反映的“映“。显得非常亮--“映青“。包括“隐青“,“隐“就是隐藏的隐--“隐青“,都是跟这个有关,都是一个东西。
那么,在所有的宋瓷中影青是最薄的,声音是最清悦的,就是你拿手敲的时候,声音非常好听。我觉得找几个碗都可以敲出音乐来,装点水,高低音,都可以找出来。
由于景德镇瓷土的特性,它可以仿制金属器,不太费力,所以它早期很多东西都是跟金属一样窝出来的。由于它的韧性非常好。
影青中有大量的粉盒。我们知道不是今天的人才化妆。我们中国历史上,从汉唐都很盛行化妆,宋代每个人都化妆。所以它有大量的粉盒出世,出土。我自己也收藏很多盒,大大小小的,影青的盒是最漂亮的。印花的有牡丹的、花卉的、花鸟的,什么素的,有的纹饰非常漂亮,有的瓷器盒仿得跟那个藤子编出来的似的。宋代人追求的生活的情趣比其它朝代更甚,就是宋代人特别注重生活的细节。我写过一篇文章,我都希望我生活在宋朝,看看宋朝人的那种细致。
由于景德镇这种“薄如纸,声如磬“的这种瓷器的出现,导致中国的一个产品到此有为止了,是玻璃。
我们比较一下就清楚。中国人不是不能生产玻璃器,在战国、汉代、唐代有非常漂亮的玻璃器。我们去博物馆看,看它那玻璃瓶子都跟今天的,有时候你都不相信,那玻璃瓶子看着跟今天的差不多。为什么到宋代以后,宋、元、明、清就几乎没有玻璃器。到了清代以后的玻璃器全是观赏器,带颜色的,皇帝喜欢的摆着玩,根本不是用的。实用的玻璃器从宋代以后中国就不生产了。我们后来喜欢的大量的玻璃器都是从欧洲进来的。欧洲人喜欢玻璃器,生产玻璃器,是因为它不能生产瓷器。我们今天能生产如此优美的瓷器呢,玻璃器就不生产了,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呢,是瓷器的质地比玻璃器相对来说坚硬。我说的不是科学的硬度,是它使用中的坚固度。我们一般卒瓦碗的机会比卒瓦玻璃杯的机会少。一般你碰一碰碗都不会破,但是玻璃杯非常容易碰破。而且玻璃杯有一个问题,就是俗称“炸“。玻璃杯凉,你一倒热水“啪“就炸了。瓷碗多薄多厚,它都不会炸。所以,它在生活中使用的它的坚实度远远低陶瓷。
那么一旦它发生小范围的破损,比如崩了一个口,玻璃器几乎就不能用了,但是瓷器可以凑合用。我们都有过使破碗的经历,对吧?我们现在生活好了,破碗就扔了。过去家里的碗都是口沿磕磕碰碰都接着用,没关系。但玻璃杯一般口沿一破,就不敢用了。为什么?剌嘴。它跟刀子一样,所以它这是有缺点的。
第二点呢,就是玻璃的导热系数高,就是它快,导热快。瓷器导热慢。大家都有这个生活经验。对吧?你玻璃杯一倒热水,你就拿不起来了。你马上拿不起来,恨不得两秒钟,你就不能拿那玻璃杯。瓷器不怕,瓷器可以端着,很舒服。那么,导热快就有一个缺点,就是它凉得快。你盛一碗粥,现在是接一电话回来就凉了。古代也没电话,但是盛一碗粥,你出去有一个事跟谁说一句话,回来就凉了。所以玻璃器它就不适合用于吃饭这种器皿。
第三是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成本。我们社会的一个发展很大程度都跟经济有关,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成本。这个东西的成本,瓷器的成本比玻璃器的成本低,它又好,那肯定发展就快。
所以这个景德镇的影青瓷的出现,就是这个饶玉的出现就彻底地断送了中国的玻璃器的生产。从宋朝以后,我们的玻璃没有了,几乎没有了。
景德镇影青之所以有这样高的一个成就,主要源于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它的自然条件。只有它那个地方有高岭土,集大量的松柴。就是景德镇历史上是一个植被非常好的地域,就是它砍大量的柴可以烧瓷器。北方的瓷器很多是用煤烧的,它是用柴烧的。后来对这个破坏很厉害,就是对自然破坏很厉害,因为烧的树太多了嘛。
第二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经济发达的地区一定要伴随一条河,要不然就没有办法运输。没法运输,这个东西运不出去。今天也是这样,你运不出去你就是死。你的经济就不可能发达。所以它挨着一条江,叫昌江,所以景德镇也叫昌南镇,它在昌江以南,所以它叫昌南镇,它古称昌南镇,后来改为景德镇。
再有就是江西的人文条件。我们知道江西历史上的名人,尤其宋代的名人非常多。每一个人都如雷贯耳。你比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这些人都是江西人。
再加上它当地云集了很多工匠。工匠肯定是随着商品走的,你这个地方需要生产,需要劳动力,需要工匠,工匠就云集过来了。再加上宋代的当时的格局。就是北方一直与辽国--北宋时期与辽国,南宋时期与金国的这种武力对峙,使南方很多工匠心里也不安,慢慢就移到景德镇去了。这就使这个地方人才辈出。当时景德镇有这样的俗称: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就是说,工匠不是我本地人,哪儿的人都有,但是我做成的东西天下都走了,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所以我们在全国瓷器的出土当中,尤其景德镇的影青的出土当中,远至辽宁、内蒙、广东--就是景德镇辐射出去的面积非常大--四川,都有大量的影青出土。
它这个非常薄的瓷器,你知道在古代运输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么远的地方都有大量的出土,可见当时的影响力。
由于景德镇瓷土的优良,韧性非常好,它可以不太费力地仿制金属器造型,所以早期很多影青跟金属器一样。比如执壶,一看就不是瓷器的造型,就是金属器的造型。如果我们的颜色变成铜那样子立刻就变成一把铜壶。它就是仿金属器,它优良的瓷土使它有条件做成这个样子。有的瓷土是不行的,你比如说磁州窑的瓷土都非常厚,都非常粗糙,你做成那个样子,它就做不成。就简单地说,丝绸是可以做一个衬衣的,你拿呢子做一个衬衣,它就做不成了,对不对?就算做成了你也穿不上,穿上也扎得慌。
第一个是酒壶。我们都知道当时宋代的酒都是酿造酒。酿造酒就是我们现在家里有时候自己都还可以做的米酒、黄酒,这都属于酿造酒。那么我们喝的白酒,烈性酒叫蒸馏酒。蒸馏酒是元代以后才有的,到明代才比较多。我们后来就是小说中当然也在描写,比如说《水浒》中描写,武松连喝18碗,那就是米酒。你搁今天的白酒,甭18碗,一碗就翻了。对吧?就打不成虎了,就变成虎食了。这种壶呢,就是我们现在叫“执壶“。有一个把,“执着“嘛,叫做“执壶“。
它在宋代也叫“注子“,注子就是用来做茶道的,就是饮茶用的。那么它是点茶,因为宋代的饮茶习惯跟唐代不一样它是点茶,它就要求壶嘴做得比较细,要求出水有速度。
影青瓷里当时大量的东西,我们今天看,可能都是艺术品,可在历史上它就是一个实用品。比如,这个梅瓶,涡纹的,就是一个一个涡的,像漩涡一样的涡纹梅瓶,就是典型的酒瓶子。这尺寸都比较大,所以你也可以看出来,当时装的一定是酿造酒。蒸馏酒这里头,我估计这里能装五到十斤。咱们今天白酒有五到十斤的包装吗?都没有这种包装。
我的影青涡纹梅瓶是在香港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去香港的时候看到这种东西就很激动,看到这种东西这么漂亮,过去只有在博物馆、在书上看到的东西居然今天可以买了,而且还不是很贵。因为景德镇的影青瓷出土的数量地非常大的--就是南宋的东西出土的量是非常大的。临安当时史书上有记载,杭州城里,就是作为南宋的都城里,有专门卖青白瓷的店铺。
南方除景德镇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青瓷窑,龙泉窑。讲哥窑的时候讲过,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弟弟烧的窑就是龙泉窑,也叫“弟窑“。但是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不用的,只是书上有记载,我们很少有人在生活中说我买了一个“弟窑“。我没有听一个人这么说过,就是我买了一个龙泉--龙泉窑。龙泉窑就是颜色是非常青翠的,它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
我们叫“龙泉青瓷“,但是西方人怎么叫呢?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塞拉同“,它是从法语过来的,法语就叫celadon。
十六世纪晚期,龙泉青瓷第一次运到欧洲的时候,欧洲人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瓷器,所有人都惊呼,说怎么这么漂亮。当时有记载有什么呢?贵族使用这样的青瓷招待客人,办酒会完了得找专人看着盘子,要不然客人就把盘子揣走了,带着油都没有关系,揣在身上就揣跑了。所以,就可见当时商品的这个重要性。那么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在演一出戏,这出戏叫《牧羊女》,他那个男主人公穿着一个青布长衫,这个男主人公就叫“塞拉同“。他们说不出来这个颜色,所以他只好说,那个瓷器太漂亮,漂亮得就跟塞拉同穿的衣服的颜色一样。说起来很罗嗦,所以就简化成“塞拉同“。到现在全世界公认的中国龙泉青瓷都有叫celadon,翻译过来就是“塞拉同“。记住了这个词,听起来很怪。中国名字为什么叫个洋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龙泉的青瓷后来就成了中国青瓷的一个代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大量地贸易、走私到欧洲。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这样龙泉的青瓷为荣。
龙泉青瓷最好的时期不是北宋,反而是南宋。南宋的颜色非常均匀,釉面也就不开片了,非常润泽。我们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来,北宋的这个胎厚,釉薄,开片;南宋的时候,胎薄,釉厚,不开片,就是它进步的一个过程。北宋的颜色它是豆绿的,南宋就开始出现粉青、梅子青,变成一种青绿色,非常地漂亮。
四川遂宁发现的那一批瓷器,当时是1005件。一个坑里,当时有人推测是因为战乱,就把这个瓷器一股脑地埋了一坑里,拿土一盖。偶然的一个情况下,发现了,一发现一数1005件,里头有多少龙泉呢?有342件,342件是龙泉青瓷,是在四川。四川离浙江也很远,过去都是大山区,山区对山区非常难运输的。那里的那个龙泉青瓷几乎个个都是国宝,非常漂亮,都是南宋时期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二十几岁,我去过龙泉。从书上知道,有龙泉这么个地方,生产这么漂亮的青瓷,我一定要去看看。那个时候,我们也不兴什么收藏陶瓷,问谁谁也不清楚,我就自己奔了龙泉了。
我印象很深,当时从杭州出发的话要走12小时。今天大概我问了一下,今天大概两三个小时,高速公路就到了吧,很近了。那时候要走12个小时,中间因为一天走不到,我忘了是在哪个县里,在一个农家的小招待所里睡了一夜。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住一宿是一块三毛钱。我当时还有很大的照相机。当时我为了照相机的安全,我跟老太太说,我说我能不能把这个房子包下来。然后她很诧异地看着我说,你包下来要干嘛呢?我也不好说,我怕东西丢了。我就花三块九就包了三个床位--屋子里不是两张床,是三张床。然后老太太就对我无上地好。你想想一个人居然包两张空床还给钱,觉得很奇怪。那时候没有这种概念嘛,都是跟生人睡在一个屋里嘛。那个屋是没有盥洗设备的,什么都没有。她就打一盆热水非要来给我洗脚。那时候全国也没有足底按摩,脚除了自己摸过,没让人摸过。来一个生人非要给你洗脚,你就觉得浑身的不自在。那时候又年轻,怎么说都不行。她非要给你洗脚表示一种热情。然后我就从那儿,第二天清晨又坐长途车去到了龙泉。
在龙泉的山区里,看到当时大量的青瓷。那时候也是开始有建设,有出土,看了很多。对龙泉的青瓷感受非常地强烈,回来的时候还买了很多背着,生怕一路给磕了。那时候不像现在还有什么很好的运输工具,那时候都是挤长途着车。长途车非常挤,那时候也是仗着年轻,能吃点苦,所以就还是其乐无穷。
南方还有重要的黑瓷,福建的建阳窑,也叫建窑。
建阳窑主要生产的东西就是喝茶的茶盏。我们现在说起来就是一个茶碗,它在史书上记载叫“乌泥窑“。什么叫“乌泥窑“?就是胎是黑的,特别黑。黑瓷的生产主要跟宋代的饮茶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宋代的关于饮茶的记录非常多。其他文献比如诗歌里,词曲里也非常多。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他说,“闽中造成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就是说这个闽中--那就是福建,我们说的建阳就在福建--它造茶盏。鹧鸪斑是什么呢?是一种鸟的羽毛。鹧鸪是一种鸟,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点,非常漂亮,茶盏就模仿了这种仿生的。仿生的茶盏是在建盏中非常常见,比如兔毫盏,像兔毛一样,兔毫嘛。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他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他就是说这个盏就是青黑色最好,有那种条状的所谓“兔毫“的为上。
“建盏“是我们的称谓,过去还有一种称谓我们后来不用了,日本人在用。你到日本一看,它就叫“曜变“。明人笔记中曾经有一段迷信的说法,他说建盏开窑的时候,必须取童男童妇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泼,这精气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变“。
这个“曜变“这个词后来中国人就不怎么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书一定定“曜变“这两个字。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日本的。其实不是,是我们自己的,后来传到日本了,我们就不用了。那么日本人管它叫什么呢?叫“曜变“。
还有一个说法更有意思,他叫“天目“。苍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天目“是怎么个来历呢?它有无数种说法。但是最接近于一个史实或者最能让人信服的一个说法,就是当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国来,带回的茶具是从浙江天目山带回来的,这个说法比较有说服力,容易让人信服。这个日本的僧人把中国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带到日本的时候,这个东西顺理成章叫为“天目“。现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的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对?你还是买。所以他是不能让你知道的。它这个过程是慢慢地演化的。
然后,定窑到了金代以后就是印花了。印花的效率就更高,再往后干脆就是白的,啥也没有,你就愿意使就完了,对吧。那么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当收藏热兴起的时候,定窑大量开始仿制,而且仿制得越来越逼真,导致很多人看到定窑不敢买。看不出来。我就碰见过一块盘子,那个人拿来着那个盘子找了很多人都不要,人家说你这是仿的,太漂亮了,画两个鹅、鸭子非常生动。然后他拿给我看,我一看我就知道这是个真的。但是他已经转了很大的一个圈子,有很多人看了不认。为什么不认呢?就觉得这个品相太好了。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真赛假“,对不对?真的跟假的似的,太新了。但是他没有注意到,中间的整个的画面的布局,我们今天的人再仿,他一定是仿制的过程,他一定要模仿那个时候的韵味。可当时的人没有模仿,当时的人们君子坦荡荡,我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他那个随意的感觉,你应该能找到。
一个人简单地说吧,一个人平时的唱歌跟考试的唱歌都是不一样的。就是你能不能听出来那微小的变化。那么简单地说,你能不能看出来这个微小的变化。我看出来了,我就把它买了,很便宜。那人关键是他已经卖了一圈,谁也卖不掉。人家都说他是假的,他也没了信心,很便宜卖给我了。
所以我想就是你要看古代的这些真的东西,你尽量要去博物馆。要看一些真正的东西,要慢慢地体会它的那个自然的状态。一旦你把握住它那个自然的状态的时候,你就可以分辨出有些不自然的状态。这个说起来好像很玄,但是你慢慢感受,慢慢体会,是能够体会出来的。
宋代南方民窑有四大体系,第一是饶州窑,世称景德镇窑;第二是龙泉窑,青瓷;第三是建阳窑,就是建窑,以黑盏著称;第四是吉州窑,跟北方磁州窑有点儿相似。
宋代的政治分布非常清晰地分出北宋和南宋,临界点在1127年。这一年发生了靖康之难,是宋人的国耻。北宋大小两个皇帝,太上皇和皇上,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掠到五国城,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依兰。当时宋徽宗父子被囚禁五国城,受尽人间的屈辱。他们是天子啊!宋朝人对这段历史的心理感受都非常强烈,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但是没有办法,以当时宋朝的武力,不可能从金国手里把两个皇上抢回来。当时金人把皇上、皇室成员、文武百官、艺伎、工匠等等,将近10万人都劫掳到黑龙江,除了不放心以外,同时是需要一些服侍人员。由于金人在科学技术上处于弱势,所以相对来说也比较重视技术人才,把工匠也都一块儿抓走了。
岳飞的《满江红》里有非常沉痛的词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感情沉重。很多年以后,人们在朗诵他这首词的时候,还觉得心情沉重。
宋室南渡以后,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决定定都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开始重新发展。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当时21岁,正值青年。从宋室南迁以后,南方的民窑瓷器得以迅速发展,这与政治上的迁徙有很大关系。
饶州窑,现在称景德镇窑。景德镇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但很粗糙。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在景德镇建镇,史书上有记载。景德年间是从1004年到1007年,一共是四年。从2007年往前推整整一千年,正是在景德年间。
景德镇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岭土。所谓高岭土,指高岭那个地方发现的瓷土。我去那里看过,挖出来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高岭土后来被世界公认为是烧瓷器最好的原材料。18世纪以前,欧洲人不知道我们用什么来烧瓷器,所以对中国制造的非常洁白,而且强度非常高的瓷器感到很困惑。
景德镇在北宋以后,开始走上创新之路。我们都知道,唐代中国陶瓷的格局是南青北白,要么是青瓷,要么是白瓷。景德镇创新的瓷器叫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颜色偏蓝。
由于景德镇的瓷土好,烧造出的瓷器质量堪称有史以来最好的。瓷器的洁白度非常高,釉色也配得非常好。元代蒋祈在《陶记》里说:“景德镇有窑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景德镇造的瓷器非常洁白,没有任何瑕疵,把它卖到任何地方,都有饶玉之称。“饶“是地名,饶州府。中国人对玉的感受非常强烈。在天然材料中,中国人对玉的崇敬心理超出其他材料,所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玉文化。蒋祈就赞美景德镇的瓷器,跟玉器一样。
因为中国人对玉的感受是跟对其它的东西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天然材料中,中国人对玉的崇敬的心理超出了其它的天然材料。所以,我们有一种独特的玉文化。将来我们可能讲玉器的时候会讲到这些。比如我们说“玉成此事“啊,“亭亭玉立“啊,说的都是很美好的词。
我第一次看到影青釉的时候非常震惊,那时我才二十来岁。不像今天,很容易看到大量的艺术品、古董、文物,那时社会还不太提供这个。我第一次在人手里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非常惊讶。非常薄,颜色非常清亮,然后人家告诉我,这是宋朝的。一开始我都不相信,我说这么薄,怎么能保存到今天呢?后来我才知道,有大量的景德镇千年以来的瓷器--保存到今天。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它称影青是“素肌玉骨“。它的肌骨是素肌玉骨,他的评价非常高。真正我们在说这个柴窑的时候说过,柴窑有人说是不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实际上这四个比喻描绘影青是最为准确的。它就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非常地薄。“影青“的名词是我们俗称了,我们现在就这么叫了。在史籍上记载,最早的记载就叫“青白瓷“。那么它这个过程大概是从青白瓷到影青,还有人叫“映青“,就是反映的“映“。显得非常亮--“映青“。包括“隐青“,“隐“就是隐藏的隐--“隐青“,都是跟这个有关,都是一个东西。
那么,在所有的宋瓷中影青是最薄的,声音是最清悦的,就是你拿手敲的时候,声音非常好听。我觉得找几个碗都可以敲出音乐来,装点水,高低音,都可以找出来。
由于景德镇瓷土的特性,它可以仿制金属器,不太费力,所以它早期很多东西都是跟金属一样窝出来的。由于它的韧性非常好。
影青中有大量的粉盒。我们知道不是今天的人才化妆。我们中国历史上,从汉唐都很盛行化妆,宋代每个人都化妆。所以它有大量的粉盒出世,出土。我自己也收藏很多盒,大大小小的,影青的盒是最漂亮的。印花的有牡丹的、花卉的、花鸟的,什么素的,有的纹饰非常漂亮,有的瓷器盒仿得跟那个藤子编出来的似的。宋代人追求的生活的情趣比其它朝代更甚,就是宋代人特别注重生活的细节。我写过一篇文章,我都希望我生活在宋朝,看看宋朝人的那种细致。
由于景德镇这种“薄如纸,声如磬“的这种瓷器的出现,导致中国的一个产品到此有为止了,是玻璃。
我们比较一下就清楚。中国人不是不能生产玻璃器,在战国、汉代、唐代有非常漂亮的玻璃器。我们去博物馆看,看它那玻璃瓶子都跟今天的,有时候你都不相信,那玻璃瓶子看着跟今天的差不多。为什么到宋代以后,宋、元、明、清就几乎没有玻璃器。到了清代以后的玻璃器全是观赏器,带颜色的,皇帝喜欢的摆着玩,根本不是用的。实用的玻璃器从宋代以后中国就不生产了。我们后来喜欢的大量的玻璃器都是从欧洲进来的。欧洲人喜欢玻璃器,生产玻璃器,是因为它不能生产瓷器。我们今天能生产如此优美的瓷器呢,玻璃器就不生产了,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呢,是瓷器的质地比玻璃器相对来说坚硬。我说的不是科学的硬度,是它使用中的坚固度。我们一般卒瓦碗的机会比卒瓦玻璃杯的机会少。一般你碰一碰碗都不会破,但是玻璃杯非常容易碰破。而且玻璃杯有一个问题,就是俗称“炸“。玻璃杯凉,你一倒热水“啪“就炸了。瓷碗多薄多厚,它都不会炸。所以,它在生活中使用的它的坚实度远远低陶瓷。
那么一旦它发生小范围的破损,比如崩了一个口,玻璃器几乎就不能用了,但是瓷器可以凑合用。我们都有过使破碗的经历,对吧?我们现在生活好了,破碗就扔了。过去家里的碗都是口沿磕磕碰碰都接着用,没关系。但玻璃杯一般口沿一破,就不敢用了。为什么?剌嘴。它跟刀子一样,所以它这是有缺点的。
第二点呢,就是玻璃的导热系数高,就是它快,导热快。瓷器导热慢。大家都有这个生活经验。对吧?你玻璃杯一倒热水,你就拿不起来了。你马上拿不起来,恨不得两秒钟,你就不能拿那玻璃杯。瓷器不怕,瓷器可以端着,很舒服。那么,导热快就有一个缺点,就是它凉得快。你盛一碗粥,现在是接一电话回来就凉了。古代也没电话,但是盛一碗粥,你出去有一个事跟谁说一句话,回来就凉了。所以玻璃器它就不适合用于吃饭这种器皿。
第三是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成本。我们社会的一个发展很大程度都跟经济有关,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成本。这个东西的成本,瓷器的成本比玻璃器的成本低,它又好,那肯定发展就快。
所以这个景德镇的影青瓷的出现,就是这个饶玉的出现就彻底地断送了中国的玻璃器的生产。从宋朝以后,我们的玻璃没有了,几乎没有了。
景德镇影青之所以有这样高的一个成就,主要源于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它的自然条件。只有它那个地方有高岭土,集大量的松柴。就是景德镇历史上是一个植被非常好的地域,就是它砍大量的柴可以烧瓷器。北方的瓷器很多是用煤烧的,它是用柴烧的。后来对这个破坏很厉害,就是对自然破坏很厉害,因为烧的树太多了嘛。
第二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经济发达的地区一定要伴随一条河,要不然就没有办法运输。没法运输,这个东西运不出去。今天也是这样,你运不出去你就是死。你的经济就不可能发达。所以它挨着一条江,叫昌江,所以景德镇也叫昌南镇,它在昌江以南,所以它叫昌南镇,它古称昌南镇,后来改为景德镇。
再有就是江西的人文条件。我们知道江西历史上的名人,尤其宋代的名人非常多。每一个人都如雷贯耳。你比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这些人都是江西人。
再加上它当地云集了很多工匠。工匠肯定是随着商品走的,你这个地方需要生产,需要劳动力,需要工匠,工匠就云集过来了。再加上宋代的当时的格局。就是北方一直与辽国--北宋时期与辽国,南宋时期与金国的这种武力对峙,使南方很多工匠心里也不安,慢慢就移到景德镇去了。这就使这个地方人才辈出。当时景德镇有这样的俗称: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就是说,工匠不是我本地人,哪儿的人都有,但是我做成的东西天下都走了,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所以我们在全国瓷器的出土当中,尤其景德镇的影青的出土当中,远至辽宁、内蒙、广东--就是景德镇辐射出去的面积非常大--四川,都有大量的影青出土。
它这个非常薄的瓷器,你知道在古代运输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么远的地方都有大量的出土,可见当时的影响力。
由于景德镇瓷土的优良,韧性非常好,它可以不太费力地仿制金属器造型,所以早期很多影青跟金属器一样。比如执壶,一看就不是瓷器的造型,就是金属器的造型。如果我们的颜色变成铜那样子立刻就变成一把铜壶。它就是仿金属器,它优良的瓷土使它有条件做成这个样子。有的瓷土是不行的,你比如说磁州窑的瓷土都非常厚,都非常粗糙,你做成那个样子,它就做不成。就简单地说,丝绸是可以做一个衬衣的,你拿呢子做一个衬衣,它就做不成了,对不对?就算做成了你也穿不上,穿上也扎得慌。
第一个是酒壶。我们都知道当时宋代的酒都是酿造酒。酿造酒就是我们现在家里有时候自己都还可以做的米酒、黄酒,这都属于酿造酒。那么我们喝的白酒,烈性酒叫蒸馏酒。蒸馏酒是元代以后才有的,到明代才比较多。我们后来就是小说中当然也在描写,比如说《水浒》中描写,武松连喝18碗,那就是米酒。你搁今天的白酒,甭18碗,一碗就翻了。对吧?就打不成虎了,就变成虎食了。这种壶呢,就是我们现在叫“执壶“。有一个把,“执着“嘛,叫做“执壶“。
它在宋代也叫“注子“,注子就是用来做茶道的,就是饮茶用的。那么它是点茶,因为宋代的饮茶习惯跟唐代不一样它是点茶,它就要求壶嘴做得比较细,要求出水有速度。
影青瓷里当时大量的东西,我们今天看,可能都是艺术品,可在历史上它就是一个实用品。比如,这个梅瓶,涡纹的,就是一个一个涡的,像漩涡一样的涡纹梅瓶,就是典型的酒瓶子。这尺寸都比较大,所以你也可以看出来,当时装的一定是酿造酒。蒸馏酒这里头,我估计这里能装五到十斤。咱们今天白酒有五到十斤的包装吗?都没有这种包装。
我的影青涡纹梅瓶是在香港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去香港的时候看到这种东西就很激动,看到这种东西这么漂亮,过去只有在博物馆、在书上看到的东西居然今天可以买了,而且还不是很贵。因为景德镇的影青瓷出土的数量地非常大的--就是南宋的东西出土的量是非常大的。临安当时史书上有记载,杭州城里,就是作为南宋的都城里,有专门卖青白瓷的店铺。
南方除景德镇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青瓷窑,龙泉窑。讲哥窑的时候讲过,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弟弟烧的窑就是龙泉窑,也叫“弟窑“。但是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不用的,只是书上有记载,我们很少有人在生活中说我买了一个“弟窑“。我没有听一个人这么说过,就是我买了一个龙泉--龙泉窑。龙泉窑就是颜色是非常青翠的,它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
我们叫“龙泉青瓷“,但是西方人怎么叫呢?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塞拉同“,它是从法语过来的,法语就叫celadon。
十六世纪晚期,龙泉青瓷第一次运到欧洲的时候,欧洲人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瓷器,所有人都惊呼,说怎么这么漂亮。当时有记载有什么呢?贵族使用这样的青瓷招待客人,办酒会完了得找专人看着盘子,要不然客人就把盘子揣走了,带着油都没有关系,揣在身上就揣跑了。所以,就可见当时商品的这个重要性。那么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在演一出戏,这出戏叫《牧羊女》,他那个男主人公穿着一个青布长衫,这个男主人公就叫“塞拉同“。他们说不出来这个颜色,所以他只好说,那个瓷器太漂亮,漂亮得就跟塞拉同穿的衣服的颜色一样。说起来很罗嗦,所以就简化成“塞拉同“。到现在全世界公认的中国龙泉青瓷都有叫celadon,翻译过来就是“塞拉同“。记住了这个词,听起来很怪。中国名字为什么叫个洋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龙泉的青瓷后来就成了中国青瓷的一个代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大量地贸易、走私到欧洲。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这样龙泉的青瓷为荣。
龙泉青瓷最好的时期不是北宋,反而是南宋。南宋的颜色非常均匀,釉面也就不开片了,非常润泽。我们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来,北宋的这个胎厚,釉薄,开片;南宋的时候,胎薄,釉厚,不开片,就是它进步的一个过程。北宋的颜色它是豆绿的,南宋就开始出现粉青、梅子青,变成一种青绿色,非常地漂亮。
四川遂宁发现的那一批瓷器,当时是1005件。一个坑里,当时有人推测是因为战乱,就把这个瓷器一股脑地埋了一坑里,拿土一盖。偶然的一个情况下,发现了,一发现一数1005件,里头有多少龙泉呢?有342件,342件是龙泉青瓷,是在四川。四川离浙江也很远,过去都是大山区,山区对山区非常难运输的。那里的那个龙泉青瓷几乎个个都是国宝,非常漂亮,都是南宋时期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二十几岁,我去过龙泉。从书上知道,有龙泉这么个地方,生产这么漂亮的青瓷,我一定要去看看。那个时候,我们也不兴什么收藏陶瓷,问谁谁也不清楚,我就自己奔了龙泉了。
我印象很深,当时从杭州出发的话要走12小时。今天大概我问了一下,今天大概两三个小时,高速公路就到了吧,很近了。那时候要走12个小时,中间因为一天走不到,我忘了是在哪个县里,在一个农家的小招待所里睡了一夜。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住一宿是一块三毛钱。我当时还有很大的照相机。当时我为了照相机的安全,我跟老太太说,我说我能不能把这个房子包下来。然后她很诧异地看着我说,你包下来要干嘛呢?我也不好说,我怕东西丢了。我就花三块九就包了三个床位--屋子里不是两张床,是三张床。然后老太太就对我无上地好。你想想一个人居然包两张空床还给钱,觉得很奇怪。那时候没有这种概念嘛,都是跟生人睡在一个屋里嘛。那个屋是没有盥洗设备的,什么都没有。她就打一盆热水非要来给我洗脚。那时候全国也没有足底按摩,脚除了自己摸过,没让人摸过。来一个生人非要给你洗脚,你就觉得浑身的不自在。那时候又年轻,怎么说都不行。她非要给你洗脚表示一种热情。然后我就从那儿,第二天清晨又坐长途车去到了龙泉。
在龙泉的山区里,看到当时大量的青瓷。那时候也是开始有建设,有出土,看了很多。对龙泉的青瓷感受非常地强烈,回来的时候还买了很多背着,生怕一路给磕了。那时候不像现在还有什么很好的运输工具,那时候都是挤长途着车。长途车非常挤,那时候也是仗着年轻,能吃点苦,所以就还是其乐无穷。
南方还有重要的黑瓷,福建的建阳窑,也叫建窑。
建阳窑主要生产的东西就是喝茶的茶盏。我们现在说起来就是一个茶碗,它在史书上记载叫“乌泥窑“。什么叫“乌泥窑“?就是胎是黑的,特别黑。黑瓷的生产主要跟宋代的饮茶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宋代的关于饮茶的记录非常多。其他文献比如诗歌里,词曲里也非常多。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他说,“闽中造成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就是说这个闽中--那就是福建,我们说的建阳就在福建--它造茶盏。鹧鸪斑是什么呢?是一种鸟的羽毛。鹧鸪是一种鸟,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点,非常漂亮,茶盏就模仿了这种仿生的。仿生的茶盏是在建盏中非常常见,比如兔毫盏,像兔毛一样,兔毫嘛。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他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他就是说这个盏就是青黑色最好,有那种条状的所谓“兔毫“的为上。
“建盏“是我们的称谓,过去还有一种称谓我们后来不用了,日本人在用。你到日本一看,它就叫“曜变“。明人笔记中曾经有一段迷信的说法,他说建盏开窑的时候,必须取童男童妇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泼,这精气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变“。
这个“曜变“这个词后来中国人就不怎么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书一定定“曜变“这两个字。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日本的。其实不是,是我们自己的,后来传到日本了,我们就不用了。那么日本人管它叫什么呢?叫“曜变“。
还有一个说法更有意思,他叫“天目“。苍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天目“是怎么个来历呢?它有无数种说法。但是最接近于一个史实或者最能让人信服的一个说法,就是当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国来,带回的茶具是从浙江天目山带回来的,这个说法比较有说服力,容易让人信服。这个日本的僧人把中国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带到日本的时候,这个东西顺理成章叫为“天目“。现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的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