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天赐之地 (1/2)
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唐朝贵公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高昌国的反应,显然引起了朝野的震怒。
叫你来不来。
不来居然还敢备战!
这是啥意思,这是挑衅哪。
每个时代的挑衅都是不一样的。
若是在汉武帝的时候,你瞎咧咧两句就是挑衅。
倘若到了南宋,可能你兵临城下了才能作数。
可在大唐,显然这种备战的行为,和挑衅已经没有什么区分了。
一时之间,群情激愤,当日便有吏部尚书侯君集和兵部尚书李靖请求出兵征讨。
而此时的李世民,钱粮充足,兵多将广,自然而然在这求战心切的气氛之下,也有了征伐高昌国的打算。
于是李世民连日召文臣武将入文楼商讨军机。
过了几日,又召陈正泰觐见。
见了陈正泰,李世民却是道:“正泰的气色很好,显然是心宽得很。”
话里隐隐有陈正泰这几日又不知去哪里躲懒的意思。
陈正泰倒是坦然地道:“儿臣在太平盛世之中,又有圣君在朝,天下大定,心宽是免不了的。”
言外之意却是……这不怪我啊,谁让皇帝这么圣明呢,大家都没事可干。
站在一旁的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和李秀荣数人,又有李靖和侯君集在侧。
诸人听罢,为之莞尔。
李世民方才本有些许的责备之意,可随即烟消云散,却显得颇有几分尴尬:“你是上卿,也不可成日游手好闲,该为君分忧。”
草草的说完了这番话,便算是圆了场。
陈正泰心里却想,话是这样说,皇帝看着他懒惰,固然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可换个角度来看,若是他每天勤勉,朝中的事什么都来插一脚,这岂不就成了喧宾夺主了?
李世民对陈正泰可以说是十分的放心,哪怕陈正泰总能化腐朽为神奇,门生故吏开始遍布朝野,他也依旧不觉得陈正泰有什么企图。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看穿了陈正泰的性子!
这种人,送他皇帝宝座,只怕他也要躲起来呢!
李世民随即微笑道:“诸卿已经议定,预备征伐高昌。你们陈家,乃是河西之主……”
陈正泰就立即打断道:“陛下……不是我们陈家是河西之主,陛下具有四海,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河西,乃陛下的疆土,陈家不过是世代替陛下藩守河西之地而已。”
李世民心里忍不住地说,这家伙,怎么说话就是这么让人舒服呢。
虽然这一切只是理论上,事实上,那河西之地,包括了朔方,朝廷都没有染指半分,从未真正进行管辖,甚至连官吏都没有委派一个。一切都凭陈家做主,可至少名义上,陈正泰还是很给李世民面子的。
李世民颔首道:“卿家不必细究这些。”
陈正泰则是无比认真地正色道:“这是大义,所谓名正才能言顺,可不是旁枝末节。”
李世民叹了口气,随即道:“好吧,朕让你们陈家,世代藩屏河西之地,这河西之地与高昌国为邻,朕打算用兵高昌,不知你有什么建言?”
陈正泰便道:“陛下可还记得当初的许诺?当初陛下说过,这关外之地,统统让儿臣来拿主意。儿臣掌朔方、河西的征伐、邦交事宜。”
李世民道:“这些,朕当然记得。只是此次,高昌欺朕太甚,朕不打算轻饶他们。且诸卿群情激愤,纷纷请战,朕以为,士气可用。”
陈正泰瞥了一眼李靖和侯君集。
这两位将军,都已成为了尚书了,一个掌兵部,一个掌吏部。
显然这个时候,都不甘寂寞。
不过大唐的臣子们,没有太多的文武界限,在朝做尚书,出关做将军的大有人在。
李靖自不必说,早就磨刀霍霍了。
而侯君集显然这一次更为热衷,以内对他而言,现在皇帝对他已经开始渐渐的疏远,虽然还没有撤掉他的吏部尚书,可无论他身居什么样的高位,倘若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身败名裂,也只是迟早的事。
此次,他显然是想立下攻灭高昌国的功劳,利用这大功,换取李世民对他的刮目相看。
因此,这一次他请战的态度最是强烈。
因而,大家都盯着陈正泰,陈正泰毕竟是实际上的河西主人,一旦用兵,大军肯定要途径河西之地,到时少不得也需河西之地来供应粮草。
陈正泰见众人都盯着自己,却是一字一句道:“儿臣以为,不必用战争去攻灭高昌,只需略施小计,保管这高昌拱手来降。”
“什么?”李世民惊异地看着陈正泰:“什么小计?”
“荒谬。”侯君集有些急眼了。
对侯君集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是他能在陛下面前表现自己忠诚的最好时机,一旦错失,不知还要多久才能等到了。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道:“国家大事,岂能儿戏?用区区的略施小计,就可以屈服高昌国吗?高昌的君臣,个个桀骜不驯,他们世代在西域之地,以刚强而著称,朔方郡王此言,是不是有些儿戏了?”
侯君集的理由很简单。
高昌国不是这么容易屈服的,当然……这也是实话。
这些汉朝时的遗民,驻守在西域,中原大乱之后,他们犹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般,在四面都是胡人的险恶环境,没有中原王朝的支持下,依旧坚守!
虽然高昌国已经历经了数个王朝,分别被不同姓氏的人所统治,可大汉的国体以及语言,还有汉人们的血脉却是一直都留存了下来,这可是足足的坚持了数百年,数百年来,从不曾被胡人所攻灭。哪怕在最险恶的环境之下,也依旧深深扎在西域之中。
但凡他们的性情,有一丁点的软弱,如何能坚持到现在?
侯君集认为,对付高昌国,单凭招抚,是绝对没有效果的。
陈正泰则瞥了侯君集一眼。
他很清楚,若如历史上的侯君集发兵高昌,会发生什么。这侯君集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军过处,四处劫掠,杀戮百姓,对于高昌而言,就是一场十室九空的兵灾!
到时就算是拿下了高昌,得到的也不过是一座座空城而已。
遗留下来的高昌百姓,本是和大家同一血脉,可经过了这样的征战之后,只怕也对大唐恨之入骨了!
在这绵绵恨意之下,这些本是一直坚守汉人道统的遗民,会迅速的进行胡化,自此之后,大唐得到的不过是一个都护府的空壳,却再没有人自称自己是汉人了。等到大唐开始收缩,西域之内,便再看不到汉人的踪迹。
陈正泰倒没有动怒,而是淡定地看着他道:“那么侯将军意欲何为呢?”
侯君集则是看向李世民道:“陛下给臣三万精兵,半年之内,必破高昌。陛下,高昌侮辱大唐过甚,当初便勾结过突厥人,而今陛下召其国主不至,桀骜不驯至此,若是朝廷不立即发兵,只怕要为天下人所笑。”
李世民颇有些犹豫,想了想,看着陈正泰道:“你这略施小计,需要多久时日?”
“三个月。”陈正泰正色道。
“三个月……”李世民一时恍惚。
他背着手,来回踱步,而后道:“不妨就如此吧,朕命侯君集为招讨高昌大总管。朕给你三个月的时间,若是三个月之内,你一事无成,侯君集将军便立即进兵,如此,也好让侯君集有三个月时间准备,你看如何?”
陈正泰心里想,我是说三个月,可我特么的说三个月,是因为侯君集说只需半年啊!
特么的……
&... -->>
高昌国的反应,显然引起了朝野的震怒。
叫你来不来。
不来居然还敢备战!
这是啥意思,这是挑衅哪。
每个时代的挑衅都是不一样的。
若是在汉武帝的时候,你瞎咧咧两句就是挑衅。
倘若到了南宋,可能你兵临城下了才能作数。
可在大唐,显然这种备战的行为,和挑衅已经没有什么区分了。
一时之间,群情激愤,当日便有吏部尚书侯君集和兵部尚书李靖请求出兵征讨。
而此时的李世民,钱粮充足,兵多将广,自然而然在这求战心切的气氛之下,也有了征伐高昌国的打算。
于是李世民连日召文臣武将入文楼商讨军机。
过了几日,又召陈正泰觐见。
见了陈正泰,李世民却是道:“正泰的气色很好,显然是心宽得很。”
话里隐隐有陈正泰这几日又不知去哪里躲懒的意思。
陈正泰倒是坦然地道:“儿臣在太平盛世之中,又有圣君在朝,天下大定,心宽是免不了的。”
言外之意却是……这不怪我啊,谁让皇帝这么圣明呢,大家都没事可干。
站在一旁的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和李秀荣数人,又有李靖和侯君集在侧。
诸人听罢,为之莞尔。
李世民方才本有些许的责备之意,可随即烟消云散,却显得颇有几分尴尬:“你是上卿,也不可成日游手好闲,该为君分忧。”
草草的说完了这番话,便算是圆了场。
陈正泰心里却想,话是这样说,皇帝看着他懒惰,固然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可换个角度来看,若是他每天勤勉,朝中的事什么都来插一脚,这岂不就成了喧宾夺主了?
李世民对陈正泰可以说是十分的放心,哪怕陈正泰总能化腐朽为神奇,门生故吏开始遍布朝野,他也依旧不觉得陈正泰有什么企图。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看穿了陈正泰的性子!
这种人,送他皇帝宝座,只怕他也要躲起来呢!
李世民随即微笑道:“诸卿已经议定,预备征伐高昌。你们陈家,乃是河西之主……”
陈正泰就立即打断道:“陛下……不是我们陈家是河西之主,陛下具有四海,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河西,乃陛下的疆土,陈家不过是世代替陛下藩守河西之地而已。”
李世民心里忍不住地说,这家伙,怎么说话就是这么让人舒服呢。
虽然这一切只是理论上,事实上,那河西之地,包括了朔方,朝廷都没有染指半分,从未真正进行管辖,甚至连官吏都没有委派一个。一切都凭陈家做主,可至少名义上,陈正泰还是很给李世民面子的。
李世民颔首道:“卿家不必细究这些。”
陈正泰则是无比认真地正色道:“这是大义,所谓名正才能言顺,可不是旁枝末节。”
李世民叹了口气,随即道:“好吧,朕让你们陈家,世代藩屏河西之地,这河西之地与高昌国为邻,朕打算用兵高昌,不知你有什么建言?”
陈正泰便道:“陛下可还记得当初的许诺?当初陛下说过,这关外之地,统统让儿臣来拿主意。儿臣掌朔方、河西的征伐、邦交事宜。”
李世民道:“这些,朕当然记得。只是此次,高昌欺朕太甚,朕不打算轻饶他们。且诸卿群情激愤,纷纷请战,朕以为,士气可用。”
陈正泰瞥了一眼李靖和侯君集。
这两位将军,都已成为了尚书了,一个掌兵部,一个掌吏部。
显然这个时候,都不甘寂寞。
不过大唐的臣子们,没有太多的文武界限,在朝做尚书,出关做将军的大有人在。
李靖自不必说,早就磨刀霍霍了。
而侯君集显然这一次更为热衷,以内对他而言,现在皇帝对他已经开始渐渐的疏远,虽然还没有撤掉他的吏部尚书,可无论他身居什么样的高位,倘若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身败名裂,也只是迟早的事。
此次,他显然是想立下攻灭高昌国的功劳,利用这大功,换取李世民对他的刮目相看。
因此,这一次他请战的态度最是强烈。
因而,大家都盯着陈正泰,陈正泰毕竟是实际上的河西主人,一旦用兵,大军肯定要途径河西之地,到时少不得也需河西之地来供应粮草。
陈正泰见众人都盯着自己,却是一字一句道:“儿臣以为,不必用战争去攻灭高昌,只需略施小计,保管这高昌拱手来降。”
“什么?”李世民惊异地看着陈正泰:“什么小计?”
“荒谬。”侯君集有些急眼了。
对侯君集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是他能在陛下面前表现自己忠诚的最好时机,一旦错失,不知还要多久才能等到了。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道:“国家大事,岂能儿戏?用区区的略施小计,就可以屈服高昌国吗?高昌的君臣,个个桀骜不驯,他们世代在西域之地,以刚强而著称,朔方郡王此言,是不是有些儿戏了?”
侯君集的理由很简单。
高昌国不是这么容易屈服的,当然……这也是实话。
这些汉朝时的遗民,驻守在西域,中原大乱之后,他们犹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般,在四面都是胡人的险恶环境,没有中原王朝的支持下,依旧坚守!
虽然高昌国已经历经了数个王朝,分别被不同姓氏的人所统治,可大汉的国体以及语言,还有汉人们的血脉却是一直都留存了下来,这可是足足的坚持了数百年,数百年来,从不曾被胡人所攻灭。哪怕在最险恶的环境之下,也依旧深深扎在西域之中。
但凡他们的性情,有一丁点的软弱,如何能坚持到现在?
侯君集认为,对付高昌国,单凭招抚,是绝对没有效果的。
陈正泰则瞥了侯君集一眼。
他很清楚,若如历史上的侯君集发兵高昌,会发生什么。这侯君集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军过处,四处劫掠,杀戮百姓,对于高昌而言,就是一场十室九空的兵灾!
到时就算是拿下了高昌,得到的也不过是一座座空城而已。
遗留下来的高昌百姓,本是和大家同一血脉,可经过了这样的征战之后,只怕也对大唐恨之入骨了!
在这绵绵恨意之下,这些本是一直坚守汉人道统的遗民,会迅速的进行胡化,自此之后,大唐得到的不过是一个都护府的空壳,却再没有人自称自己是汉人了。等到大唐开始收缩,西域之内,便再看不到汉人的踪迹。
陈正泰倒没有动怒,而是淡定地看着他道:“那么侯将军意欲何为呢?”
侯君集则是看向李世民道:“陛下给臣三万精兵,半年之内,必破高昌。陛下,高昌侮辱大唐过甚,当初便勾结过突厥人,而今陛下召其国主不至,桀骜不驯至此,若是朝廷不立即发兵,只怕要为天下人所笑。”
李世民颇有些犹豫,想了想,看着陈正泰道:“你这略施小计,需要多久时日?”
“三个月。”陈正泰正色道。
“三个月……”李世民一时恍惚。
他背着手,来回踱步,而后道:“不妨就如此吧,朕命侯君集为招讨高昌大总管。朕给你三个月的时间,若是三个月之内,你一事无成,侯君集将军便立即进兵,如此,也好让侯君集有三个月时间准备,你看如何?”
陈正泰心里想,我是说三个月,可我特么的说三个月,是因为侯君集说只需半年啊!
特么的……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