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陈家的未来 (1/2)
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唐朝贵公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报纸让更多人对于科举好奇起来。
毕竟从前的宣传,还只是口耳相传,可随着报纸的出现,让人们可以追踪科举的各种趣事。
从这主考官虞世南的生平,还有从前几场考试所出现的情况。
自然还有一些颇受关注的考生情况,这个时代娱乐少,似这样放在后世让人觉得乏味的事,在这个大唐,却足以让人说道个十天半个月。
榜文一放,次日新闻报便疯狂的售卖,邓健考试时的文章,以及其大抵的生平,也尽都放了出来,头版和次版,几乎都是关于此,从他悲惨的生世开始,随即是如何努力识字,接着便是如何入大学堂用功读书。
这一下子……弄得满城风雨。
颇有几分白居易诗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味道。
这说的是自从杨贵妃得到了唐明皇的宠幸,得到了无数人的羡慕,人们哀叹自己生的为何是儿子,而不是女儿。
凡事,最怕的就是榜样。
以往农夫和仆役的儿子,自然也是农夫和仆役,不会有太多人有痴心妄想。
可如今,一个邓健力压天下世族俊杰,便勾起了许多人的心思。
邓健可以,我家儿孙为何不可?
这种念头,就如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天下躁动。
原本,那陈家所发的课本,其实领的人也并不算多,毕竟真正的富户虽也晓得这课本有用,可是毕竟是免费发放的,纸张却很是低劣,印刷质量也很差,富户人家不差这点钱,宁愿去市面上买精装本。
而大多寻常穷苦人家,做工的时间都不够,连一日三餐都在勉强,哪有这闲心去看书?
可如今显然是不一样了? 前去大学堂索求免费课本的人,可谓是是人满为患!
人们揣着这沉甸甸的东西,仿佛一下子? 自己的儿孙们就有了指望一般? 哪怕将来不似邓健那样? 高中进士第一,即便只是有机会能入学堂,或者只是中一个秀才? 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了。
宫中得了榜? 李世民大悦,随即李世民撰文,便又下旨意? 择良辰要亲见众进士? 吏部那里也已做好准备? 要给进士们授予官职了。
按着吏部的意思? 一批优秀的进士? 将直接进入翰林院里? 而名列前三之人,则直接授官七品,其余人则暂授八品,有的入翰林,有的进各部? 先让他们在京里磨砺一年? 此后再授予实职的官? 至各部或者是天下各州补缺。
进士的前程? 是大有指望的,尤其是那些名列前茅之人,譬如这邓健? 李世民就已钦点了,要令他入宫侍奉。
入宫侍奉可是极清贵的事,他的主要职责,就是随扈在皇帝左右,或者是皇帝批阅奏疏的时候,在一旁等候召问。
毕竟皇帝不是什么事都记得清楚,也不是什么事都懂,因而心里有什么疑问,就得有专门的人在身边随问随答。比如去年的时候,是不是哪里出现过水灾,又比如,泸州刺史是何人,此人有什么政绩。这多如牛毛的细小事,皇帝是不可能牢记的,因此,就需向待诏或者是值班侍奉的大臣询问。
这就要求,这随扈的大臣,必须得精通天文地理,博闻强记,要随时补充关于朝廷还有各州的讯息,甚至包括了数不清的公文往来还有旨意和奏疏,只有对这些了然于心,才可随时在皇帝询问时,对答如流。
另一方面,皇帝可能在某些拿捏不定的事上询问意见,当然……他们毕竟官职卑微,所以只是询问而已,这也必须要求,这样的大臣说话能够入情入理。
当今皇帝不是寻常人,你糊弄不到他,想要影响皇帝的想法,就必须确保自己当真有真知灼见。
这种职责的压力很大,但是极为考验人,当然,只有经历过这样考验的人,方才可称的上是朝中重臣,一方面靠近权力中枢,另一方面可以随时获得皇帝的赏识,前程是不可限量的。
当初的马周,就是值班侍奉,此后才到了东宫,成为了左春坊大学士,坊间已有传闻,将来若是太子殿下登基,马周一定能够拜相。
而邓健现在的起点,一点都不比马周当初的要低,只要中途不出大差错,那么前途也就绝不在马周之下了。
再者说了,邓健虽然出身卑微,可毕竟是陈家大学堂的得意门生,他的同窗有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的儿子,其他的学弟和学兄,此次考取进士的有六十多人!
这样的身份入仕,甚至绝不会比韦家、崔家这样的大族子弟人脉差了。
毕竟,你一家一姓抱了团,可人家背后,可是一个学堂的力量。
你门生故吏再多,可人家学堂第一期、第二期,还有未来第三期源源不断的弟子如开闸潮水一般蜂拥进入朝廷。
人家就是奔着人海战术去的,压根就不跟你讲什么武德。
至于那些名落孙山之人,有的还打算继续再考,也有人心灰意冷,毕竟……这么多学兄和学弟都高中,唯独自己却是名落孙山,难免意志消沉,便索性再不考了!
不过他们本就有举人的身份,大多便留了校,在学堂里教书,或进教研组,或是进了教学组!
这科研组也是一个好去处,在这学堂里,待遇优厚,他们从前本就在此读书,所以早已习惯了学堂里的氛围,反正在此……不但有优厚的薪水,便是住房,陈家也给你准备好了,而出门在外,别人听闻你是大学堂的先生,都会格外的青睐一些。
陈正泰此刻终于长出了一口大气,第一批的生员终于出来了,于是亲自见了这一批高中的进士,好生安慰了一番,众弟子自是感恩戴德。
陈正泰倒没啰嗦,只讲了一些大家要团结之类的道理,便放了他们走。
只是,三叔公却是在外头探头探脑,等人走... -->>
报纸让更多人对于科举好奇起来。
毕竟从前的宣传,还只是口耳相传,可随着报纸的出现,让人们可以追踪科举的各种趣事。
从这主考官虞世南的生平,还有从前几场考试所出现的情况。
自然还有一些颇受关注的考生情况,这个时代娱乐少,似这样放在后世让人觉得乏味的事,在这个大唐,却足以让人说道个十天半个月。
榜文一放,次日新闻报便疯狂的售卖,邓健考试时的文章,以及其大抵的生平,也尽都放了出来,头版和次版,几乎都是关于此,从他悲惨的生世开始,随即是如何努力识字,接着便是如何入大学堂用功读书。
这一下子……弄得满城风雨。
颇有几分白居易诗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味道。
这说的是自从杨贵妃得到了唐明皇的宠幸,得到了无数人的羡慕,人们哀叹自己生的为何是儿子,而不是女儿。
凡事,最怕的就是榜样。
以往农夫和仆役的儿子,自然也是农夫和仆役,不会有太多人有痴心妄想。
可如今,一个邓健力压天下世族俊杰,便勾起了许多人的心思。
邓健可以,我家儿孙为何不可?
这种念头,就如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天下躁动。
原本,那陈家所发的课本,其实领的人也并不算多,毕竟真正的富户虽也晓得这课本有用,可是毕竟是免费发放的,纸张却很是低劣,印刷质量也很差,富户人家不差这点钱,宁愿去市面上买精装本。
而大多寻常穷苦人家,做工的时间都不够,连一日三餐都在勉强,哪有这闲心去看书?
可如今显然是不一样了? 前去大学堂索求免费课本的人,可谓是是人满为患!
人们揣着这沉甸甸的东西,仿佛一下子? 自己的儿孙们就有了指望一般? 哪怕将来不似邓健那样? 高中进士第一,即便只是有机会能入学堂,或者只是中一个秀才? 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了。
宫中得了榜? 李世民大悦,随即李世民撰文,便又下旨意? 择良辰要亲见众进士? 吏部那里也已做好准备? 要给进士们授予官职了。
按着吏部的意思? 一批优秀的进士? 将直接进入翰林院里? 而名列前三之人,则直接授官七品,其余人则暂授八品,有的入翰林,有的进各部? 先让他们在京里磨砺一年? 此后再授予实职的官? 至各部或者是天下各州补缺。
进士的前程? 是大有指望的,尤其是那些名列前茅之人,譬如这邓健? 李世民就已钦点了,要令他入宫侍奉。
入宫侍奉可是极清贵的事,他的主要职责,就是随扈在皇帝左右,或者是皇帝批阅奏疏的时候,在一旁等候召问。
毕竟皇帝不是什么事都记得清楚,也不是什么事都懂,因而心里有什么疑问,就得有专门的人在身边随问随答。比如去年的时候,是不是哪里出现过水灾,又比如,泸州刺史是何人,此人有什么政绩。这多如牛毛的细小事,皇帝是不可能牢记的,因此,就需向待诏或者是值班侍奉的大臣询问。
这就要求,这随扈的大臣,必须得精通天文地理,博闻强记,要随时补充关于朝廷还有各州的讯息,甚至包括了数不清的公文往来还有旨意和奏疏,只有对这些了然于心,才可随时在皇帝询问时,对答如流。
另一方面,皇帝可能在某些拿捏不定的事上询问意见,当然……他们毕竟官职卑微,所以只是询问而已,这也必须要求,这样的大臣说话能够入情入理。
当今皇帝不是寻常人,你糊弄不到他,想要影响皇帝的想法,就必须确保自己当真有真知灼见。
这种职责的压力很大,但是极为考验人,当然,只有经历过这样考验的人,方才可称的上是朝中重臣,一方面靠近权力中枢,另一方面可以随时获得皇帝的赏识,前程是不可限量的。
当初的马周,就是值班侍奉,此后才到了东宫,成为了左春坊大学士,坊间已有传闻,将来若是太子殿下登基,马周一定能够拜相。
而邓健现在的起点,一点都不比马周当初的要低,只要中途不出大差错,那么前途也就绝不在马周之下了。
再者说了,邓健虽然出身卑微,可毕竟是陈家大学堂的得意门生,他的同窗有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的儿子,其他的学弟和学兄,此次考取进士的有六十多人!
这样的身份入仕,甚至绝不会比韦家、崔家这样的大族子弟人脉差了。
毕竟,你一家一姓抱了团,可人家背后,可是一个学堂的力量。
你门生故吏再多,可人家学堂第一期、第二期,还有未来第三期源源不断的弟子如开闸潮水一般蜂拥进入朝廷。
人家就是奔着人海战术去的,压根就不跟你讲什么武德。
至于那些名落孙山之人,有的还打算继续再考,也有人心灰意冷,毕竟……这么多学兄和学弟都高中,唯独自己却是名落孙山,难免意志消沉,便索性再不考了!
不过他们本就有举人的身份,大多便留了校,在学堂里教书,或进教研组,或是进了教学组!
这科研组也是一个好去处,在这学堂里,待遇优厚,他们从前本就在此读书,所以早已习惯了学堂里的氛围,反正在此……不但有优厚的薪水,便是住房,陈家也给你准备好了,而出门在外,别人听闻你是大学堂的先生,都会格外的青睐一些。
陈正泰此刻终于长出了一口大气,第一批的生员终于出来了,于是亲自见了这一批高中的进士,好生安慰了一番,众弟子自是感恩戴德。
陈正泰倒没啰嗦,只讲了一些大家要团结之类的道理,便放了他们走。
只是,三叔公却是在外头探头探脑,等人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