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明末好国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更何况,若是做得太越界,还会被清流文官那帮人清算弹劾,实在得不偿失。
不过,在刚刚看到那金宝,想到孙太后和她背后那搏命一押,支持英宗复辟的孙氏家族时,一个不成熟,却已经有人实践过的想法,出现在他心头。
孙氏家族当时在支持英宗复辟成功后,不就成了大明揽权的外戚吗?
其家族一门在那场政变中,都获得巨大利益,其中孙太后兄长孙继宗更是在此之后,与石亨、曹吉祥等人共同揽权,势力庞大。
孙继宗,字光辅,忠会昌伯孙忠之子,天顺元年发动夺门之变使英宗复位,因功进侯爵,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袭侯爵;诸弟为都指挥佥事者,都改为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而孙继宗死后更是赠郯国公,谥荣襄。
当然,仅仅如此,还不算什么,孙家那时权利大,还在于不仅仅孙家人官大,连孙家家奴也跟着获利。
后来孙继宗利用政变之功,上书言道:“臣与弟显宗率子、婿、家奴四十三人,参加夺门之变,有功,乞加恩宠。”
其意便是向英宗求官,英宗碍于孙家那时势大,之后又下了进升显宗为都指挥同知,其子琏授锦衣卫指挥使,其婿指挥使武忠进升都指挥佥事,再令授官孙家家奴十七人,之后更是命继宗督五军营军务兼掌后军都督府事,将京师兵营之权,尽赐孙氏。
孙家由此,成为大明难得一见的实权掌兵外戚,要知道,那时的京营,可都是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后,大明火速补充的各地精锐,而不是日后崇祯时烂透的花架子。
有了这些精锐兵,孙家在朝堂之上,想不立足都难?
而且,极为恐怖的一点,那就是朝堂清流文官,对此都是听之任之,未曾用什么外戚不得掌权的祖制来劝阻。
这里面,除了有土木堡之变后,京师武勋家族人才凋零,陷入青黄不接之地的原因,比如按理来说最应该接掌京营的英国公张家,自张辅土木堡兵败殉国,便进入后辈在兵事上,没有什么能力突出者的尴尬地步。
至于另外的原因,那就是朝中文臣不敢弹劾,毕竟,挽救大明的功臣于谦,都因为政变的不可说原因,不得不被英宗治罪,蒙冤而死,其他的文臣,哪里敢忤逆英宗的意思?
因此,英宗刚刚复辟的那几年里,孙继宗和他背后的孙家可是势力滔天,得宠之极。
不过,臣子贪得无厌,不知收敛,必然被皇帝所忌讳。
英宗刚刚复辟上台,为了巩固政权,需要依靠石亨、曹吉祥、孙继宗这些人,所以对他们听之任之,有求必应,但等权利稳固,自然不会再如此纵容。
先是石亨贪得无厌,被英宗下狱,后来曹吉祥想要更多权利,谋反事败,被灭族,到了孙继宗,作为当时身份最尊贵的外戚的孙家,在英宗不断赏赐后,还是不满足,屡屡以复辟旧事不断向英宗求赏,因此自然犯了忌讳。
不过因为其母孙太后之故,英宗对孙家,也只是拒绝赏赐,隐忍不发,并未实施行动。
后来随着孙太后,在天顺六年薨了后,英宗和孙家再也没有太多阻碍,找了孙家侵占了官地,建立私庄的理由,将除了孙太后兄弟孙继宗几人以外的孙氏宗族子弟、家奴,尽数罢官,同时解除了孙继宗的京师兵权,只保留爵位,以闲职安置。
可谓是一招就把原本势力庞大的孙家解散,否则,若是孙家没因此事惹恼英宗,恐怕现在大明最尊贵的勋臣家族,得是这个毫无武勋的孙家了吧!
有着这个先例,张璟心中便有了点想法,既然孙家可以凭借外戚之身,掌京师兵权,一门荣宠,那他张家怎么不行?
要知道,当初孙家失势,除了孙家人贪得无厌之外,也是有着孙家后辈无人,让英宗不忌惮孙家,否则英宗怎么会下手这么果决?
毕竟,孙家那时候完全吃老本,都是靠着孙继宗这个政治嗅觉极准,胆大包天的老人维持。
若非孙继宗联系英宗和孙太后,并且主动参与,否则在那场夺门之变里,其他孙家子弟家奴,其实都是被这位孙家家主,不明就里,裹挟着政变的人而已。
只要有了兵权,再有文官不敢相对之势,那他这个外戚身份就不是阻碍,而是一个无往而不利的护身符了!
一瞬间,张璟心里有了明悟,既然上天让他做了大明的外戚,那他就要把这外戚做好。
有孙继宗的例子在前,他还怕什么,况且,有违祖制怕什么,大明开国至今,那些违反祖制的事情,历代皇帝和朝廷干得还少了吗?
nbsp; 更何况,若是做得太越界,还会被清流文官那帮人清算弹劾,实在得不偿失。
不过,在刚刚看到那金宝,想到孙太后和她背后那搏命一押,支持英宗复辟的孙氏家族时,一个不成熟,却已经有人实践过的想法,出现在他心头。
孙氏家族当时在支持英宗复辟成功后,不就成了大明揽权的外戚吗?
其家族一门在那场政变中,都获得巨大利益,其中孙太后兄长孙继宗更是在此之后,与石亨、曹吉祥等人共同揽权,势力庞大。
孙继宗,字光辅,忠会昌伯孙忠之子,天顺元年发动夺门之变使英宗复位,因功进侯爵,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袭侯爵;诸弟为都指挥佥事者,都改为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而孙继宗死后更是赠郯国公,谥荣襄。
当然,仅仅如此,还不算什么,孙家那时权利大,还在于不仅仅孙家人官大,连孙家家奴也跟着获利。
后来孙继宗利用政变之功,上书言道:“臣与弟显宗率子、婿、家奴四十三人,参加夺门之变,有功,乞加恩宠。”
其意便是向英宗求官,英宗碍于孙家那时势大,之后又下了进升显宗为都指挥同知,其子琏授锦衣卫指挥使,其婿指挥使武忠进升都指挥佥事,再令授官孙家家奴十七人,之后更是命继宗督五军营军务兼掌后军都督府事,将京师兵营之权,尽赐孙氏。
孙家由此,成为大明难得一见的实权掌兵外戚,要知道,那时的京营,可都是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后,大明火速补充的各地精锐,而不是日后崇祯时烂透的花架子。
有了这些精锐兵,孙家在朝堂之上,想不立足都难?
而且,极为恐怖的一点,那就是朝堂清流文官,对此都是听之任之,未曾用什么外戚不得掌权的祖制来劝阻。
这里面,除了有土木堡之变后,京师武勋家族人才凋零,陷入青黄不接之地的原因,比如按理来说最应该接掌京营的英国公张家,自张辅土木堡兵败殉国,便进入后辈在兵事上,没有什么能力突出者的尴尬地步。
至于另外的原因,那就是朝中文臣不敢弹劾,毕竟,挽救大明的功臣于谦,都因为政变的不可说原因,不得不被英宗治罪,蒙冤而死,其他的文臣,哪里敢忤逆英宗的意思?
因此,英宗刚刚复辟的那几年里,孙继宗和他背后的孙家可是势力滔天,得宠之极。
不过,臣子贪得无厌,不知收敛,必然被皇帝所忌讳。
英宗刚刚复辟上台,为了巩固政权,需要依靠石亨、曹吉祥、孙继宗这些人,所以对他们听之任之,有求必应,但等权利稳固,自然不会再如此纵容。
先是石亨贪得无厌,被英宗下狱,后来曹吉祥想要更多权利,谋反事败,被灭族,到了孙继宗,作为当时身份最尊贵的外戚的孙家,在英宗不断赏赐后,还是不满足,屡屡以复辟旧事不断向英宗求赏,因此自然犯了忌讳。
不过因为其母孙太后之故,英宗对孙家,也只是拒绝赏赐,隐忍不发,并未实施行动。
后来随着孙太后,在天顺六年薨了后,英宗和孙家再也没有太多阻碍,找了孙家侵占了官地,建立私庄的理由,将除了孙太后兄弟孙继宗几人以外的孙氏宗族子弟、家奴,尽数罢官,同时解除了孙继宗的京师兵权,只保留爵位,以闲职安置。
可谓是一招就把原本势力庞大的孙家解散,否则,若是孙家没因此事惹恼英宗,恐怕现在大明最尊贵的勋臣家族,得是这个毫无武勋的孙家了吧!
有着这个先例,张璟心中便有了点想法,既然孙家可以凭借外戚之身,掌京师兵权,一门荣宠,那他张家怎么不行?
要知道,当初孙家失势,除了孙家人贪得无厌之外,也是有着孙家后辈无人,让英宗不忌惮孙家,否则英宗怎么会下手这么果决?
毕竟,孙家那时候完全吃老本,都是靠着孙继宗这个政治嗅觉极准,胆大包天的老人维持。
若非孙继宗联系英宗和孙太后,并且主动参与,否则在那场夺门之变里,其他孙家子弟家奴,其实都是被这位孙家家主,不明就里,裹挟着政变的人而已。
只要有了兵权,再有文官不敢相对之势,那他这个外戚身份就不是阻碍,而是一个无往而不利的护身符了!
一瞬间,张璟心里有了明悟,既然上天让他做了大明的外戚,那他就要把这外戚做好。
有孙继宗的例子在前,他还怕什么,况且,有违祖制怕什么,大明开国至今,那些违反祖制的事情,历代皇帝和朝廷干得还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