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四月的成都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在这个已经成为四川幕府中枢要地的城市内,正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变化。
城内外一连串的军人住宅正在修缮或新建着。城内的自然是军官住宅了,刘忠贵控制四川以来,一直在南征北战,幕府资金较为短缺,这次从云南抢了一大批金银财宝回来,正好将那些闲置已久的宅院给修缮一下,以奖励给作战的有功之臣。另外,许多跟随他多年的牙军官兵也得到了奖励,只是他们的住宅规模自然不能和军官相比了
至于城外的住宅区嘛,则是式样统一的砖房,不大,外形也不美观,但胜在廉价。四川幕府从东岸人那里学来了高效率的轮窑制砖技术,同时采购了一批联合制砖机——当然现在有一些趴窝了,因为缺少必要的零部件——砖瓦产量大增,再加上川中木材甚多,因此这些砖混结构的房屋很快就被大批量地修建了起来,并被分发给了在战斗中斩首达到一定数量的老兵精锐。
可以说,刘忠贵幕府作为一个半自治政权,在对他自己的根基(军队)上面,当真是做到了极致了。不但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八成以上的军饷,同时还给他们修建了房屋,这放在历朝历代怕也是也只有开国初年或藩镇格局的年代才会出现。
当然了,刘忠贵从云南抢了不少钱,极大改善了他的财政状况,同时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大提升,不然也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壮举的。不信?请看到前朝万历年间修了那么多城墙或堡寨,不还是夯土包砖的居多么?何也?技术不行,生产力低下呀!
刘忠贵之前也派人偷偷前往过宁波,想把石灰窑、水泥窑这类技术也学到手。只可惜东岸的这类企业多位于登莱,他派出的人最终无功而返。但不论如何,人家这种为了技术进步而不惜一切的精神(这些可以应用到军事上),确实值得称赞。
李难先、张绍宗二人来到成都郊外时,见到的就是这么一番场景。看着那一排排的制式房屋,二人也颇有些感慨。看着那一排排的制式房屋,二人也颇有些感慨。这帮子武夫,对底下军兵倒是极好的!百姓生计都如此艰难了,你们一个个却视而不见,还不停地加赋,以济军需。这次好不容易从南边抢回来大量钱财,却不思发展地方,第一件事竟然还是改善军人待遇,这刘忠贵真真是没法说了。
二人进城后先找地方安顿了一下,然后便找人打听,结果得知节帅刘忠贵带着牙兵南下了,这让他们大失所望。前阵子他们打听到刘忠贵与朝廷大体上谈妥了条件,已经离开昆明,返回成都了。可这才过了多久,就又整兵南下了,据说是对付那些趁着川中兵力空虚作乱的土司,当真是一刻不得闲。
这个时候李、张二人也不由自主地埋怨起了那些不识时务的土司,见识、眼界、战略都一塌糊涂!当初云南之事刚起的时候,你们怎么不作乱?这明国都差不多被灭干净了,你们倒好了,一个个跳出来了,这不是傻逼是什么?上赶着送人头呢!
而在确定见不到刘忠贵后,他们又转而求见幕府的节度掌书记刘奇。这次比较顺利,刚刚从重庆归来的刘奇在自家府中接见了二人。作为四川幕府文官系统的第一号人物,刘奇对李难先、张绍宗二人绝不陌生,他们不但以前见过面,而且刘奇还从许多别的渠道深入了解过这两个国内鼎鼎有名的富商。
说他们鼎鼎有名,倒不是说他们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富豪。那不是事实,国内比他们有钱的低调富豪还有不少,很多还是根深蒂固的大家族,这是白身起家的李、张二人很难比的。他俩之所以出名,原因在于他们是东国人的买办,且会打理生意,将做买办积累下来的佣金投入到了商业之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现在的张、李二人,不但名下产业颇为可观,这人脉关系也是遍布各省,甚至就连沙头市、襄阳等地的清国人那边,都有认识的人。此外,他们手里掌握着国内茶叶、药材、纺织品、粮食等大宗商品的出口渠道,以及许多只有东国人才有的商品的进口渠道,这是他们致富发达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他们在顺国屹立不倒至今的最主要依仗。
面见刘奇后,资产较多的李难先先发言,他正式向刘奇提出了请求经营川中茶叶的意思,并愿意为此报销军需二万元——不是顺国自己铸造的顺洋,而是成色十足的东岸银元。而且,为了说服刘奇,他还用笃定的语气表示,他会想办法从东国人那里进口到制茶及运输设备,尤其是后者,对于降低成本有不小作用。
或许有人会问,你李难先想做四川的茶叶生意直接做就是了,为何还要给幕府捐钱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四川幕府为了筹集军费,给辖区内的大商人们下令,必须报效军需若干银子后才能从事某个行业的生意,相当于就是买个许可证了。李难先因为名声在外,因此大出血了两万银元,才获得了入川经营茶场、焙茶作坊及对外贸易的资格,说起来也是非常坑的,但这是如今中国大陆(不论清国、顺国还是明国)的大商人们做生意绕不开的坎,他们甚至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刘奇对李难先给出的两万银元的报价有些不是很满意,但他清楚差不多只能这样了... -->>
四月的成都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在这个已经成为四川幕府中枢要地的城市内,正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变化。
城内外一连串的军人住宅正在修缮或新建着。城内的自然是军官住宅了,刘忠贵控制四川以来,一直在南征北战,幕府资金较为短缺,这次从云南抢了一大批金银财宝回来,正好将那些闲置已久的宅院给修缮一下,以奖励给作战的有功之臣。另外,许多跟随他多年的牙军官兵也得到了奖励,只是他们的住宅规模自然不能和军官相比了
至于城外的住宅区嘛,则是式样统一的砖房,不大,外形也不美观,但胜在廉价。四川幕府从东岸人那里学来了高效率的轮窑制砖技术,同时采购了一批联合制砖机——当然现在有一些趴窝了,因为缺少必要的零部件——砖瓦产量大增,再加上川中木材甚多,因此这些砖混结构的房屋很快就被大批量地修建了起来,并被分发给了在战斗中斩首达到一定数量的老兵精锐。
可以说,刘忠贵幕府作为一个半自治政权,在对他自己的根基(军队)上面,当真是做到了极致了。不但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八成以上的军饷,同时还给他们修建了房屋,这放在历朝历代怕也是也只有开国初年或藩镇格局的年代才会出现。
当然了,刘忠贵从云南抢了不少钱,极大改善了他的财政状况,同时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大提升,不然也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壮举的。不信?请看到前朝万历年间修了那么多城墙或堡寨,不还是夯土包砖的居多么?何也?技术不行,生产力低下呀!
刘忠贵之前也派人偷偷前往过宁波,想把石灰窑、水泥窑这类技术也学到手。只可惜东岸的这类企业多位于登莱,他派出的人最终无功而返。但不论如何,人家这种为了技术进步而不惜一切的精神(这些可以应用到军事上),确实值得称赞。
李难先、张绍宗二人来到成都郊外时,见到的就是这么一番场景。看着那一排排的制式房屋,二人也颇有些感慨。看着那一排排的制式房屋,二人也颇有些感慨。这帮子武夫,对底下军兵倒是极好的!百姓生计都如此艰难了,你们一个个却视而不见,还不停地加赋,以济军需。这次好不容易从南边抢回来大量钱财,却不思发展地方,第一件事竟然还是改善军人待遇,这刘忠贵真真是没法说了。
二人进城后先找地方安顿了一下,然后便找人打听,结果得知节帅刘忠贵带着牙兵南下了,这让他们大失所望。前阵子他们打听到刘忠贵与朝廷大体上谈妥了条件,已经离开昆明,返回成都了。可这才过了多久,就又整兵南下了,据说是对付那些趁着川中兵力空虚作乱的土司,当真是一刻不得闲。
这个时候李、张二人也不由自主地埋怨起了那些不识时务的土司,见识、眼界、战略都一塌糊涂!当初云南之事刚起的时候,你们怎么不作乱?这明国都差不多被灭干净了,你们倒好了,一个个跳出来了,这不是傻逼是什么?上赶着送人头呢!
而在确定见不到刘忠贵后,他们又转而求见幕府的节度掌书记刘奇。这次比较顺利,刚刚从重庆归来的刘奇在自家府中接见了二人。作为四川幕府文官系统的第一号人物,刘奇对李难先、张绍宗二人绝不陌生,他们不但以前见过面,而且刘奇还从许多别的渠道深入了解过这两个国内鼎鼎有名的富商。
说他们鼎鼎有名,倒不是说他们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富豪。那不是事实,国内比他们有钱的低调富豪还有不少,很多还是根深蒂固的大家族,这是白身起家的李、张二人很难比的。他俩之所以出名,原因在于他们是东国人的买办,且会打理生意,将做买办积累下来的佣金投入到了商业之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现在的张、李二人,不但名下产业颇为可观,这人脉关系也是遍布各省,甚至就连沙头市、襄阳等地的清国人那边,都有认识的人。此外,他们手里掌握着国内茶叶、药材、纺织品、粮食等大宗商品的出口渠道,以及许多只有东国人才有的商品的进口渠道,这是他们致富发达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他们在顺国屹立不倒至今的最主要依仗。
面见刘奇后,资产较多的李难先先发言,他正式向刘奇提出了请求经营川中茶叶的意思,并愿意为此报销军需二万元——不是顺国自己铸造的顺洋,而是成色十足的东岸银元。而且,为了说服刘奇,他还用笃定的语气表示,他会想办法从东国人那里进口到制茶及运输设备,尤其是后者,对于降低成本有不小作用。
或许有人会问,你李难先想做四川的茶叶生意直接做就是了,为何还要给幕府捐钱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四川幕府为了筹集军费,给辖区内的大商人们下令,必须报效军需若干银子后才能从事某个行业的生意,相当于就是买个许可证了。李难先因为名声在外,因此大出血了两万银元,才获得了入川经营茶场、焙茶作坊及对外贸易的资格,说起来也是非常坑的,但这是如今中国大陆(不论清国、顺国还是明国)的大商人们做生意绕不开的坎,他们甚至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刘奇对李难先给出的两万银元的报价有些不是很满意,但他清楚差不多只能这样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