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篡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再说了,只是出去走走罢了。整日呆在这车厢里,气闷的紧,出去透透气也不错。
想到这里,言庆站起身来。
“孙先生,杜先生,张大哥不去吗?”
“他?”
杜如晦笑道:“仲坚又岂是能闲得住的人?这边刚圈好营地,他就进城去了,说是去见一个朋友……他的事情,咱们不要过问。反正也就是在这附近转转,不会走远。
说起来,这偃师周遭,倒也有些好去处。
这里距离东汉年间的太学府不远,当年你郑氏先祖郑玄先生,还在那里讲过学呢。你既然是郑氏家人,倒也可以去凭吊一番……孙先生,你觉得我这主意如何?”
孙思邈轻轻点头,“如晦说的也有道理。”
既然孙思邈也这么说了,郑言庆也不再坚持。
三人一起走出营地,孙思邈拉着他的手,杜如晦在一旁说笑,朝着太学遗址走去。
早春时节的天气,变化莫测。
走出营地时,尚艳阳高照。可走不多时,风云突变,天空开始飘飞起濛濛细雨。
雨水有些冰凉,落在脸上,让人不由得打了个寒蝉。
好在杜如晦早有准备,出门时带着两把竹伞。与孙思邈分了,三人共用两伞,倒也没有影响游兴。濛濛细雨中,田园居漂浮一抹如丝如缕的轻雾,令天地变得模糊起来。
那路边的杨柳青青,在雨水中随风而动,颇有几分诗情画意。
“雨中踏青,倒别有滋味。”
杜如晦似乎很喜欢这样的一种氛围,对孙思邈说道。
此情此景,带着几分玄意,孙思邈也轻轻点头。只是踏青、踏青,这田野中青色并不多,却让人多少有些遗憾。
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后屡加扩建。
在建武二十七年的时候,太学讲堂已有十丈长,三丈宽。永建六年时,汉顺帝又下诏扩建,到汉质帝的时候,太学生的人数,已多达三万余人,其规模可见一斑。
曹魏时期,太学再兴。
正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14年时,在太学刻立石经二十八块。因正始二年的石经,是以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所书,故而又被后人称之为‘三体石经’。其内容更包括了尚书、春秋、周易、公羊传等经典,以供太学生们拓印学习。
西晋以后,以汉魏之制再兴太学。咸宁二年(276)时,在太学外有设立了国子学,使二学并存。晋惠帝曾立下规定,凡五品官子弟可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则入太学。
只可惜,五胡乱华以来,三百年动荡,昔日东汉太学,已化作了废墟。
“言庆既然曾临摹蔡中郎,想必也知道当年蔡中郎曾在此地,以隶书把分体刻立熹平石经的事情吧……只可惜,那熹平石经已随战乱毁去,只能让我等在此凭吊。”
杜如晦无限感慨,似是对言庆语,又好像是自顾自说。
“如晦,而生平有何志向?”孙思邈突然问道。
杜如晦一怔,轻声道:“我生平无甚大志向,只望有朝一日,能凑齐四十六块石经。”
“哦?”
孙思邈眉头一蹙,而郑言庆则万分惊讶。
他万万没想到,后世名垂千古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三位的杜如晦,此时竟只是一个发烧友,想的也不过是凑齐四十六块熹平石经?这可不够主旋律啊。
以言庆所想,杜如晦应该是豪言壮语,说出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可他这个答案,和他后世所享有的声名,显然不太搭配。莫非,此杜如晦,非彼杜如晦?
但又一想,言庆倒也理解。
如今尚是隋文帝主政,自开皇以来,大隋倒还算兴盛。
国内嘛,即便说不上政通人和,但也没有太大纰漏;而对外,隋文帝以强硬姿态,大胜突厥吐谷浑等塞外胡人。虽然在仁寿二年征讨高句丽失败,但元气未伤。
只怕这个时候的大多数人,还没有生出大逆不道的思想吧。
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建功业。
杜如晦身为官宦子弟,祖父是工部尚书,父亲是昌州长史,也是从四品的官员,算得上是朝中显贵。思想觉悟,倒也谈不上,但若说造反之类,却也不太现实。
——————————————————————
三更完毕,恳请收藏推荐!!!!!!!!!!!
啊啊啊啊啊,成绩惨淡啊……
nbsp; 再说了,只是出去走走罢了。整日呆在这车厢里,气闷的紧,出去透透气也不错。
想到这里,言庆站起身来。
“孙先生,杜先生,张大哥不去吗?”
“他?”
杜如晦笑道:“仲坚又岂是能闲得住的人?这边刚圈好营地,他就进城去了,说是去见一个朋友……他的事情,咱们不要过问。反正也就是在这附近转转,不会走远。
说起来,这偃师周遭,倒也有些好去处。
这里距离东汉年间的太学府不远,当年你郑氏先祖郑玄先生,还在那里讲过学呢。你既然是郑氏家人,倒也可以去凭吊一番……孙先生,你觉得我这主意如何?”
孙思邈轻轻点头,“如晦说的也有道理。”
既然孙思邈也这么说了,郑言庆也不再坚持。
三人一起走出营地,孙思邈拉着他的手,杜如晦在一旁说笑,朝着太学遗址走去。
早春时节的天气,变化莫测。
走出营地时,尚艳阳高照。可走不多时,风云突变,天空开始飘飞起濛濛细雨。
雨水有些冰凉,落在脸上,让人不由得打了个寒蝉。
好在杜如晦早有准备,出门时带着两把竹伞。与孙思邈分了,三人共用两伞,倒也没有影响游兴。濛濛细雨中,田园居漂浮一抹如丝如缕的轻雾,令天地变得模糊起来。
那路边的杨柳青青,在雨水中随风而动,颇有几分诗情画意。
“雨中踏青,倒别有滋味。”
杜如晦似乎很喜欢这样的一种氛围,对孙思邈说道。
此情此景,带着几分玄意,孙思邈也轻轻点头。只是踏青、踏青,这田野中青色并不多,却让人多少有些遗憾。
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后屡加扩建。
在建武二十七年的时候,太学讲堂已有十丈长,三丈宽。永建六年时,汉顺帝又下诏扩建,到汉质帝的时候,太学生的人数,已多达三万余人,其规模可见一斑。
曹魏时期,太学再兴。
正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14年时,在太学刻立石经二十八块。因正始二年的石经,是以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所书,故而又被后人称之为‘三体石经’。其内容更包括了尚书、春秋、周易、公羊传等经典,以供太学生们拓印学习。
西晋以后,以汉魏之制再兴太学。咸宁二年(276)时,在太学外有设立了国子学,使二学并存。晋惠帝曾立下规定,凡五品官子弟可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则入太学。
只可惜,五胡乱华以来,三百年动荡,昔日东汉太学,已化作了废墟。
“言庆既然曾临摹蔡中郎,想必也知道当年蔡中郎曾在此地,以隶书把分体刻立熹平石经的事情吧……只可惜,那熹平石经已随战乱毁去,只能让我等在此凭吊。”
杜如晦无限感慨,似是对言庆语,又好像是自顾自说。
“如晦,而生平有何志向?”孙思邈突然问道。
杜如晦一怔,轻声道:“我生平无甚大志向,只望有朝一日,能凑齐四十六块石经。”
“哦?”
孙思邈眉头一蹙,而郑言庆则万分惊讶。
他万万没想到,后世名垂千古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三位的杜如晦,此时竟只是一个发烧友,想的也不过是凑齐四十六块熹平石经?这可不够主旋律啊。
以言庆所想,杜如晦应该是豪言壮语,说出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可他这个答案,和他后世所享有的声名,显然不太搭配。莫非,此杜如晦,非彼杜如晦?
但又一想,言庆倒也理解。
如今尚是隋文帝主政,自开皇以来,大隋倒还算兴盛。
国内嘛,即便说不上政通人和,但也没有太大纰漏;而对外,隋文帝以强硬姿态,大胜突厥吐谷浑等塞外胡人。虽然在仁寿二年征讨高句丽失败,但元气未伤。
只怕这个时候的大多数人,还没有生出大逆不道的思想吧。
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建功业。
杜如晦身为官宦子弟,祖父是工部尚书,父亲是昌州长史,也是从四品的官员,算得上是朝中显贵。思想觉悟,倒也谈不上,但若说造反之类,却也不太现实。
——————————————————————
三更完毕,恳请收藏推荐!!!!!!!!!!!
啊啊啊啊啊,成绩惨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