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总而言之,从上到下,一片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认定,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有很深的政治背景。
确实如此。
这是明代历史上一件著名的政治疑案,至今仍无答案,但从各种蛛丝马迹之中,真相却依稀可辨。
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应该与郑贵妃无关,因为她虽然蠢,也想闹事,却没必要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把自己挤到风口浪尖受罪。而太子也不会干这事,以他的性格,别人不来惹他就谢天谢地、求神拜佛了。
作案人既不是郑贵妃,也不是太子,但可以肯定的是,作案者,必定是受益者。在当时的朝廷中,受益者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精神受益者,大致包括看不惯郑贵妃欺压良民,路见不平也不吼,专门暗地下黑手的人,写篇东西骂骂出口气。这类人比较多,范围很大,也没法子查。
第二种是现实受益者。就当时的朝局而言,嫌疑人很少——只有两个。这两个人,一个是沈一贯,另一个是沈鲤。这二位仁兄虽然是本家,但要说他们不共戴天,也不算夸张。
万历二十九年(1601),沈一贯刚刚当首辅的时候,觉得内阁人太少,决定挑两个跑腿的,一个是朱赓,另一个是沈鲤。
朱赓是个老实人,高高兴兴地上班了;沈鲤却不买账,推辞了很多次,就是不来,沈一贯以为他高风亮节,也就没提这事。
可两年之后,这位仁兄竟然又入阁了,沈一贯同志这才明白,沈鲤不是不想入阁,而是不买他的账,因为这位本家资历老,名望高,还给皇帝讲过课,关系很好,压根儿就看不起自己。
看不起自然就不合作,外加沈鲤也不是啥善人,两人在内阁里一向是势不两立。而现在妖书案发,内阁三个人,偏偏就拉上了沈一贯和朱赓,毫无疑问,沈鲤是有嫌疑的。
这是我的看法,也是沈一贯的看法。
这位老油条在家待了好几天,稳定情绪之后,突然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随即恢复工作,以内阁首辅的身份亲自指挥东厂锦衣卫搜捕,而且还一反往日装孙子的常态,明目张胆地对沈鲤的亲信、礼部侍郎郭正域下手,把郭侍郎的老乡、朋友、下属、仆人全都拉去审问。
在这个不寻常的行动背后,是一个不寻常的算盘:
如果事情是沈鲤干的,那么应该反击,这叫报复;如果事情不是沈鲤干的,那么也应该反击,这叫栽赃。
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导下,斗争愈演愈烈,沈鲤的亲信被清算,他本人也未能幸免。锦衣卫派了几百人到他家,也不进去,也不闹事,就是不走,搞得沈鲤门都出不去,十分狼狈。
但沈鲤先生如果没两把刷子,是不敢跟首辅叫板的。先是朱常洛出来帮忙叫屈,又传话给东厂的领导,让他们不要乱来;后来连万历都来了,直接下令不得骚扰沈鲤。
沈一贯碰了钉子,才明白这个冤家后台很硬,死拼是不行的,他随即转换策略,命令锦衣卫限期破案——抓住作案人,不怕黑不了你。
可是破案谈何容易,妖书满街都是,传抄者无数,鬼才知道到底哪一张纸才是源头。十一月十日案发,查到二十日,依然毫无进展。
东厂太监陈矩、锦衣卫都督王之桢急得直跳脚,如果还不破案,这官就算当到头了。
二十一日,案件告破。应该说,这起妖书案是相当的妖,案发莫名其妙不说,破案也破得莫名其妙。
二十一日这天,先是锦衣卫衙门收到一份匿名检举信,后又有群众举报,锦衣卫出动,这才逮住了那个所谓的真凶:生光。
生光先生是什么人呢?答案是——什么人都不是。
这位仁兄既不是沈鲤的人,也不是沈一贯的人,他甚至根本就不是官员,而只是一个顺天府的秀才。
真凶到案,却没有人心大快,恰恰相反,刚刚抓到他的时候,朝廷一片哗然,大家都说锦衣卫和东厂太黑,抓不到人了,弄这么个人来背黑锅。
这种猜测很有道理,因为那封妖书,不是一个秀才能写得出来的。
那年头,群众参政议政积极性不高,把肚子混饱就行,谁当太子鬼才关心,更何况沈一贯和朱赓的关系,以及万历迫不得已才同意立长子这些情况,地方官都未必知道,一个小秀才怎么可能清楚?
但细细一查,才发现这位仁兄倒还真有点儿来头。
原来生光先生除了是秀才外,还兼职干过诈骗,具体方法是欺负人家不识字,帮人写文章,里面总要带点儿忌讳,不是用皇帝的避讳字,就是加点儿政治谣言,等人家用了,再上门勒索,说你要不给钱,我就跑去报官云云。
后来由于事情干得多了,秀才也被革了,发配到大同当老百姓,最近才又潜回北京。
可即便如此,也没啥大不了,归根结底,他也就是个普通混混儿,之所以被确定为重点嫌疑人,是因为他曾经敲诈过一个叫郑国泰的人。
郑国泰,是郑贵妃的弟弟。
一个穷秀才,又怎么诈骗皇亲国戚呢?按照锦衣卫的笔录,事情大致是这样的:有个人要去郑国泰家送礼,要找人写文章,偏偏这人不知底细,找到了生光。秀才自然不客气,发挥特长,文章里夹了很多私货。一来二去,东西送进去了。
一般说来,以郑国泰的背景,普通的流氓是不敢惹的,可生光不是普通的流氓,胆贼大,竟然找上了门,要郑大人给钱。至于此事的结局,说法就不同了,有的说郑国泰把生光打了一顿,赶出了门;也有的说郑国泰胆小,给钱私了。
但无论如何,秀才终究和此事搭上了边,有了这么个说法,事情就好办了。侦查工作随即开始,首先是搜查,家里翻个底朝天,虽说没找到妖书,但发现了一批文稿,据笔迹核对(司法学名:文检),与妖书的初期版本相似(注意,是相似)。
>
总而言之,从上到下,一片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认定,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有很深的政治背景。
确实如此。
这是明代历史上一件著名的政治疑案,至今仍无答案,但从各种蛛丝马迹之中,真相却依稀可辨。
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应该与郑贵妃无关,因为她虽然蠢,也想闹事,却没必要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把自己挤到风口浪尖受罪。而太子也不会干这事,以他的性格,别人不来惹他就谢天谢地、求神拜佛了。
作案人既不是郑贵妃,也不是太子,但可以肯定的是,作案者,必定是受益者。在当时的朝廷中,受益者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精神受益者,大致包括看不惯郑贵妃欺压良民,路见不平也不吼,专门暗地下黑手的人,写篇东西骂骂出口气。这类人比较多,范围很大,也没法子查。
第二种是现实受益者。就当时的朝局而言,嫌疑人很少——只有两个。这两个人,一个是沈一贯,另一个是沈鲤。这二位仁兄虽然是本家,但要说他们不共戴天,也不算夸张。
万历二十九年(1601),沈一贯刚刚当首辅的时候,觉得内阁人太少,决定挑两个跑腿的,一个是朱赓,另一个是沈鲤。
朱赓是个老实人,高高兴兴地上班了;沈鲤却不买账,推辞了很多次,就是不来,沈一贯以为他高风亮节,也就没提这事。
可两年之后,这位仁兄竟然又入阁了,沈一贯同志这才明白,沈鲤不是不想入阁,而是不买他的账,因为这位本家资历老,名望高,还给皇帝讲过课,关系很好,压根儿就看不起自己。
看不起自然就不合作,外加沈鲤也不是啥善人,两人在内阁里一向是势不两立。而现在妖书案发,内阁三个人,偏偏就拉上了沈一贯和朱赓,毫无疑问,沈鲤是有嫌疑的。
这是我的看法,也是沈一贯的看法。
这位老油条在家待了好几天,稳定情绪之后,突然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随即恢复工作,以内阁首辅的身份亲自指挥东厂锦衣卫搜捕,而且还一反往日装孙子的常态,明目张胆地对沈鲤的亲信、礼部侍郎郭正域下手,把郭侍郎的老乡、朋友、下属、仆人全都拉去审问。
在这个不寻常的行动背后,是一个不寻常的算盘:
如果事情是沈鲤干的,那么应该反击,这叫报复;如果事情不是沈鲤干的,那么也应该反击,这叫栽赃。
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导下,斗争愈演愈烈,沈鲤的亲信被清算,他本人也未能幸免。锦衣卫派了几百人到他家,也不进去,也不闹事,就是不走,搞得沈鲤门都出不去,十分狼狈。
但沈鲤先生如果没两把刷子,是不敢跟首辅叫板的。先是朱常洛出来帮忙叫屈,又传话给东厂的领导,让他们不要乱来;后来连万历都来了,直接下令不得骚扰沈鲤。
沈一贯碰了钉子,才明白这个冤家后台很硬,死拼是不行的,他随即转换策略,命令锦衣卫限期破案——抓住作案人,不怕黑不了你。
可是破案谈何容易,妖书满街都是,传抄者无数,鬼才知道到底哪一张纸才是源头。十一月十日案发,查到二十日,依然毫无进展。
东厂太监陈矩、锦衣卫都督王之桢急得直跳脚,如果还不破案,这官就算当到头了。
二十一日,案件告破。应该说,这起妖书案是相当的妖,案发莫名其妙不说,破案也破得莫名其妙。
二十一日这天,先是锦衣卫衙门收到一份匿名检举信,后又有群众举报,锦衣卫出动,这才逮住了那个所谓的真凶:生光。
生光先生是什么人呢?答案是——什么人都不是。
这位仁兄既不是沈鲤的人,也不是沈一贯的人,他甚至根本就不是官员,而只是一个顺天府的秀才。
真凶到案,却没有人心大快,恰恰相反,刚刚抓到他的时候,朝廷一片哗然,大家都说锦衣卫和东厂太黑,抓不到人了,弄这么个人来背黑锅。
这种猜测很有道理,因为那封妖书,不是一个秀才能写得出来的。
那年头,群众参政议政积极性不高,把肚子混饱就行,谁当太子鬼才关心,更何况沈一贯和朱赓的关系,以及万历迫不得已才同意立长子这些情况,地方官都未必知道,一个小秀才怎么可能清楚?
但细细一查,才发现这位仁兄倒还真有点儿来头。
原来生光先生除了是秀才外,还兼职干过诈骗,具体方法是欺负人家不识字,帮人写文章,里面总要带点儿忌讳,不是用皇帝的避讳字,就是加点儿政治谣言,等人家用了,再上门勒索,说你要不给钱,我就跑去报官云云。
后来由于事情干得多了,秀才也被革了,发配到大同当老百姓,最近才又潜回北京。
可即便如此,也没啥大不了,归根结底,他也就是个普通混混儿,之所以被确定为重点嫌疑人,是因为他曾经敲诈过一个叫郑国泰的人。
郑国泰,是郑贵妃的弟弟。
一个穷秀才,又怎么诈骗皇亲国戚呢?按照锦衣卫的笔录,事情大致是这样的:有个人要去郑国泰家送礼,要找人写文章,偏偏这人不知底细,找到了生光。秀才自然不客气,发挥特长,文章里夹了很多私货。一来二去,东西送进去了。
一般说来,以郑国泰的背景,普通的流氓是不敢惹的,可生光不是普通的流氓,胆贼大,竟然找上了门,要郑大人给钱。至于此事的结局,说法就不同了,有的说郑国泰把生光打了一顿,赶出了门;也有的说郑国泰胆小,给钱私了。
但无论如何,秀才终究和此事搭上了边,有了这么个说法,事情就好办了。侦查工作随即开始,首先是搜查,家里翻个底朝天,虽说没找到妖书,但发现了一批文稿,据笔迹核对(司法学名:文检),与妖书的初期版本相似(注意,是相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