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按照以往的习惯,应该给这位皇帝写一个整体的评价,其实对这位传奇帝王的评价,在以往的明史资料中有很多版本,而我认为最为出色的当属《明史》的评论。
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欲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
赞曰: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深夜的密谋
朱棣结束了他传奇性的一生,终于故去了,死人没有了烦恼,也不用再顾虑权力、金钱、前途之类的东西,但活人却是要考虑这些的。
在朱棣死去后的那片哀怨愁云下,却隐藏着一股潜流。不同的利益集团正在加紧行动的步伐,他们争夺的就是朱棣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皇位。
早在朱棣出发远征之时,他的好儿子朱高煦就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这位父亲可能很快就要走人了,他加紧了筹划,派出自己的儿子朱瞻圻潜伏在京城,并用快马传递消息,一晚上甚至会有七八批人往来通报,在没有电话的当年,也真是苦了那些报信的。
朱高煦做梦都想要皇位,但他十分清楚,必须确认自己的父亲抢救无效死亡后,才能动手,要是情况没摸准,自己就起兵,结果老爹来个诈尸或是借尸还魂,来到自己面前:“小子,想学你爹造反啊!”不用打,自己就败局已定。
在造反专家朱棣面前,朱高煦的道行还太浅。
所以他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消息的到来。
朱棣的内侍马云是个并不起眼的人,平日看上去不偏不倚,然而此时,他也亮明了自己的立场,朱棣死后,他以内侍的身份深夜召集两个人开会,这两个人分别是杨荣和金幼孜。
他们三人经过密谋,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暂不发丧,每日按时给皇帝送膳食,以掩人耳目,并严格控制消息,禁止军营中人擅自外出报信。
可能有人会问,皇帝死后,由于尚远征在外,密不发丧不是通常的安排吗,为什么会说是密谋呢?
因为这看似寻常的安排实际上暗藏玄机,在朱棣死前,他召见的顾命大臣并不是这两个人,而是张辅!
朱棣临死前召见张辅,并传达了传位太子的旨意,这似乎并没有什么让人担心的,但问题就在于张辅这个人。
张辅是张玉的儿子,而张玉和邱福与朱高煦的关系十分紧密,他们都是靖难时候的战友,在立储问题上,靖难派是支持朱高煦的。
马云召集杨荣、金幼孜两人密谋作出如此重大之决定,竟然没有张辅在场,实在是十分之不寻常。很明显,他们是有所防备的。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就在一年后,朱高煦起兵造反的前夜,派人去京城寻找的那个内应,正是张辅。
在封锁消息之后,杨荣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使命——回京向太子报丧,并筹备太子继位事宜,这位潜伏多年的太子党秘密成员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日夜兼程,终于将遗命及时送到了太子手中。
朱高煦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等到他知道消息的时候,太子已经作好了各项准备,登基即位了。
朱高煦先生,你又没有猜对,吸取教训,下回再来,你还有一次机会。
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按照以往的习惯,应该给这位皇帝写一个整体的评价,其实对这位传奇帝王的评价,在以往的明史资料中有很多版本,而我认为最为出色的当属《明史》的评论。
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欲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
赞曰: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深夜的密谋
朱棣结束了他传奇性的一生,终于故去了,死人没有了烦恼,也不用再顾虑权力、金钱、前途之类的东西,但活人却是要考虑这些的。
在朱棣死去后的那片哀怨愁云下,却隐藏着一股潜流。不同的利益集团正在加紧行动的步伐,他们争夺的就是朱棣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皇位。
早在朱棣出发远征之时,他的好儿子朱高煦就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这位父亲可能很快就要走人了,他加紧了筹划,派出自己的儿子朱瞻圻潜伏在京城,并用快马传递消息,一晚上甚至会有七八批人往来通报,在没有电话的当年,也真是苦了那些报信的。
朱高煦做梦都想要皇位,但他十分清楚,必须确认自己的父亲抢救无效死亡后,才能动手,要是情况没摸准,自己就起兵,结果老爹来个诈尸或是借尸还魂,来到自己面前:“小子,想学你爹造反啊!”不用打,自己就败局已定。
在造反专家朱棣面前,朱高煦的道行还太浅。
所以他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消息的到来。
朱棣的内侍马云是个并不起眼的人,平日看上去不偏不倚,然而此时,他也亮明了自己的立场,朱棣死后,他以内侍的身份深夜召集两个人开会,这两个人分别是杨荣和金幼孜。
他们三人经过密谋,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暂不发丧,每日按时给皇帝送膳食,以掩人耳目,并严格控制消息,禁止军营中人擅自外出报信。
可能有人会问,皇帝死后,由于尚远征在外,密不发丧不是通常的安排吗,为什么会说是密谋呢?
因为这看似寻常的安排实际上暗藏玄机,在朱棣死前,他召见的顾命大臣并不是这两个人,而是张辅!
朱棣临死前召见张辅,并传达了传位太子的旨意,这似乎并没有什么让人担心的,但问题就在于张辅这个人。
张辅是张玉的儿子,而张玉和邱福与朱高煦的关系十分紧密,他们都是靖难时候的战友,在立储问题上,靖难派是支持朱高煦的。
马云召集杨荣、金幼孜两人密谋作出如此重大之决定,竟然没有张辅在场,实在是十分之不寻常。很明显,他们是有所防备的。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就在一年后,朱高煦起兵造反的前夜,派人去京城寻找的那个内应,正是张辅。
在封锁消息之后,杨荣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使命——回京向太子报丧,并筹备太子继位事宜,这位潜伏多年的太子党秘密成员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日夜兼程,终于将遗命及时送到了太子手中。
朱高煦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等到他知道消息的时候,太子已经作好了各项准备,登基即位了。
朱高煦先生,你又没有猜对,吸取教训,下回再来,你还有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