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尽管他费了相当的力气,却始终做不到战争前的水平。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他制造钟表时的心境不一样。这就是情绪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9]。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越要求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成人指责孩子“不刻苦”是件很轻易的事,与之相伴的是批评孩子“不懂事”。似乎孩子不知道用功学习的好处,于是一遍又一遍地告知孩子学习应该刻苦努力。
这真是太小看孩子了。儿童并非不知道刻苦学习可以换来好成绩,他只是做不到。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他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
“不刻苦”的孩子好像经常忘记了学习这回事,他们总是把时间消磨在看电视、打游戏、踢球、打电话等事情上,甚至是无所事事地坐着,表现出特别“不上进”的样子。大人说他,他脸皮厚厚的不在乎。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孤立地看待,不要简单地把责任归到孩子一个人头上。
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愿意自己在学习上做得更好,愿意让父母满意,愿意受到大人的夸奖。因为人还有一个天性,就是上进心。如果一些孩子表现出对学习没有上进心,这不是天性中缺少,而是在后天成长中慢慢丢失了。
杜威认为,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本来是不冲突的,正常条件下儿童有能力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使这两者冲突了,那一定说明他的教育环境有某种不良的东西在影响着他。他注意到,“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10]。所以说,正是因为成人把学习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种种不正确的方法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无度地玩耍和浪费时间,变得“不懂事”了。
家长和教师应该研究儿童的特点,体恤儿童的心理,注意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儿童是脆弱而无助的,不要把孩子当成可以克服困难的英雄来不断要求,不要一再地拿“刻苦”来困扰他。一厢情愿地要求儿童具有“卧薪尝胆”的精神,等同于要求一只刚出壳的小鸟到蓝天上翱翔。不关注环境中的培养要素,只是从主观上要求孩子具有“刻苦精神”,这就像认为可以从空气中抓来一沓钞票一样没来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做法。
“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它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理性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的。有的孩子上中学了,马上要高考了还不愿意用功学习,说明他的学习品格始终停留在低龄阶段,这种发展的停滞是由于从小到大,他在学习上始终没形成兴趣,在思想上始终没发展出理性。这些发展的停滞,一定和家长的教育态度及方式有关。
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我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在每一个学习过程中,它们也无法截然分开,而是并存于各阶段中;从横向来看,也是这样的顺序。所以,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
学习的理性是逐渐形成的,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好了,学习品格的形成才能呈现出良好的状态。
当然,家长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不一定有能力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要用我们的眼神和行动告诉他,学习是件“不苦的事”。我们也许没有能力让孩子对学功课像打球或玩电脑游戏一样有热情,至少要让他觉得这件事像睡觉吃饭一样正常而必需。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孩子的管理中不断思考,和孩子说话时关注自己的潜台词,体会自己的话传达给孩子的到底是个什么信息。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圆圆上高中后,学习很累,她偶尔也会抱怨说太累了,表现出松懈。孩子本来已经觉得苦了,这个时候家长就更不能以“要懂得吃苦”这类正面说教让她苦上加苦了,这个时候应该想办法减淡她对苦的体验,向她提示“学习不苦”。
我采取了两个办法来帮助她。
一是找了些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谈刻苦用功的,让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勤奋。这表面上看是强化了学习要刻苦,实际上缓解了她对苦的感受。既然状元们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没有向她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话。
二是和她一起读了本《科学的故事》,尽管她高中时学习很忙,我仍然建议她浏览了这本书。这本书编得很好,它呈现了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各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用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其中艰难的历程。圆圆从这里看到人类科学知识的积淀是那样不易,仅仅是氧气的发现就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每一种惊人的成就,她觉得很幸运——自己不过是这些伟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么苦呢?!
我做这些,无非是让圆圆站在高处看待事情,既能刻苦用功,又不觉得苦。高中生已有较为成熟的理性,她的认识已可以唤起她的毅力,而毅力可以降低痛苦感。
圆圆在高二高三时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非常自觉,从不无端地浪费时间。她平均每天睡六个小时,高三那一年要靠喝咖啡来提神。高考完后我问她觉不觉得这样学习太苦,她说有这样一个机会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能透彻地了解那么多知识,也挺有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应该用功,苦倒是不觉得。
高考结束后,很多孩子仿佛一下从地狱中钻出来了,有的人恨不得把书撕了。圆圆有些奇怪自己怎么没有这种感觉,日子好像和以前差不多,无非是生活内容不一样了。这可能是因为她在高考前一直没有那种特别压抑、特别苦累的感觉吧!
我发现,给家长讲让孩子“刻苦”,一般来说家长都乐意接受;如果告诉他们不要对孩子讲“刻苦”,家长往往不爱听,甚至会反感。
尽管他费了相当的力气,却始终做不到战争前的水平。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他制造钟表时的心境不一样。这就是情绪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9]。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越要求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成人指责孩子“不刻苦”是件很轻易的事,与之相伴的是批评孩子“不懂事”。似乎孩子不知道用功学习的好处,于是一遍又一遍地告知孩子学习应该刻苦努力。
这真是太小看孩子了。儿童并非不知道刻苦学习可以换来好成绩,他只是做不到。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他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
“不刻苦”的孩子好像经常忘记了学习这回事,他们总是把时间消磨在看电视、打游戏、踢球、打电话等事情上,甚至是无所事事地坐着,表现出特别“不上进”的样子。大人说他,他脸皮厚厚的不在乎。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孤立地看待,不要简单地把责任归到孩子一个人头上。
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愿意自己在学习上做得更好,愿意让父母满意,愿意受到大人的夸奖。因为人还有一个天性,就是上进心。如果一些孩子表现出对学习没有上进心,这不是天性中缺少,而是在后天成长中慢慢丢失了。
杜威认为,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本来是不冲突的,正常条件下儿童有能力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使这两者冲突了,那一定说明他的教育环境有某种不良的东西在影响着他。他注意到,“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10]。所以说,正是因为成人把学习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种种不正确的方法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无度地玩耍和浪费时间,变得“不懂事”了。
家长和教师应该研究儿童的特点,体恤儿童的心理,注意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儿童是脆弱而无助的,不要把孩子当成可以克服困难的英雄来不断要求,不要一再地拿“刻苦”来困扰他。一厢情愿地要求儿童具有“卧薪尝胆”的精神,等同于要求一只刚出壳的小鸟到蓝天上翱翔。不关注环境中的培养要素,只是从主观上要求孩子具有“刻苦精神”,这就像认为可以从空气中抓来一沓钞票一样没来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做法。
“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它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理性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的。有的孩子上中学了,马上要高考了还不愿意用功学习,说明他的学习品格始终停留在低龄阶段,这种发展的停滞是由于从小到大,他在学习上始终没形成兴趣,在思想上始终没发展出理性。这些发展的停滞,一定和家长的教育态度及方式有关。
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我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在每一个学习过程中,它们也无法截然分开,而是并存于各阶段中;从横向来看,也是这样的顺序。所以,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
学习的理性是逐渐形成的,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好了,学习品格的形成才能呈现出良好的状态。
当然,家长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不一定有能力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要用我们的眼神和行动告诉他,学习是件“不苦的事”。我们也许没有能力让孩子对学功课像打球或玩电脑游戏一样有热情,至少要让他觉得这件事像睡觉吃饭一样正常而必需。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孩子的管理中不断思考,和孩子说话时关注自己的潜台词,体会自己的话传达给孩子的到底是个什么信息。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圆圆上高中后,学习很累,她偶尔也会抱怨说太累了,表现出松懈。孩子本来已经觉得苦了,这个时候家长就更不能以“要懂得吃苦”这类正面说教让她苦上加苦了,这个时候应该想办法减淡她对苦的体验,向她提示“学习不苦”。
我采取了两个办法来帮助她。
一是找了些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谈刻苦用功的,让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勤奋。这表面上看是强化了学习要刻苦,实际上缓解了她对苦的感受。既然状元们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没有向她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话。
二是和她一起读了本《科学的故事》,尽管她高中时学习很忙,我仍然建议她浏览了这本书。这本书编得很好,它呈现了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各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用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其中艰难的历程。圆圆从这里看到人类科学知识的积淀是那样不易,仅仅是氧气的发现就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每一种惊人的成就,她觉得很幸运——自己不过是这些伟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么苦呢?!
我做这些,无非是让圆圆站在高处看待事情,既能刻苦用功,又不觉得苦。高中生已有较为成熟的理性,她的认识已可以唤起她的毅力,而毅力可以降低痛苦感。
圆圆在高二高三时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非常自觉,从不无端地浪费时间。她平均每天睡六个小时,高三那一年要靠喝咖啡来提神。高考完后我问她觉不觉得这样学习太苦,她说有这样一个机会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能透彻地了解那么多知识,也挺有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应该用功,苦倒是不觉得。
高考结束后,很多孩子仿佛一下从地狱中钻出来了,有的人恨不得把书撕了。圆圆有些奇怪自己怎么没有这种感觉,日子好像和以前差不多,无非是生活内容不一样了。这可能是因为她在高考前一直没有那种特别压抑、特别苦累的感觉吧!
我发现,给家长讲让孩子“刻苦”,一般来说家长都乐意接受;如果告诉他们不要对孩子讲“刻苦”,家长往往不爱听,甚至会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