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zhuishulou.com,明朝小官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周氏眉头紧皱,顿了片刻,缓缓道:“十八娘是张老太爷的隔房堂妹,她当年是乡里最灵醒周正的小娘子,连画上的金童玉女都没她漂亮。我记得她十三岁那年,附近乡镇人家抬着礼盒去张家求亲,整座瑶江县的媒婆全都到了,一个接一个在张家的两只石狮子跟前排队,等着进去说亲。连县太爷家的太太也去张家吃茶,催张家人早些让十八娘出阁。最后张家人千挑万选,选中了杨大官人家的小儿子。“
李绮节双眉微挑,又是一个杨家小郎君,既能被称作杨大官人,不必说,肯定是杨天保的某位长辈。瑶江县里姓杨的人家,一大半都和杨天保连着亲。高大姐为此十分自豪,曾说杨家虽然没有首富金家富裕,但人丁兴旺,子弟出息,又出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孟县令,县里的第一大氏族,非他们杨家莫属。
果然听得周氏接着道:“那杨大官人的小儿子和咱们李家是隔辈的亲戚,五郎天保管他叫堂叔。杨小郎生得一表人才,也只有他配得上十八娘的人品。可惜杨小郎命不好,永乐二年的时候,他和县里几个秀才坐船去武昌府的黄鹤矶头看什么文会,路上遇到江匪,被人扔到大江里淹死了,杨家人连尸首都没找着。“
说到这里,周氏叹了口气,拈起一根细如须发的绣针,在发鬓上抹了一下,眯起双眼,纤巧的绣针按着纹理,刺透蓝布——她正坐在窗下修补一件铁灰色直身,李大伯常在乡间行走,衣袖在山路间划破了一道豁口,直接用绣线缝补不太雅观,只能绣上几只衔枝喜鹊作装饰。
李绮节坐在罗汉榻前的小杌子上,伸着一双粉腻巴掌,帮周氏按着直身衣袖的窄边,心里粗略估算了一下年份:现在是永乐二十年,杨小郎是十八年前没的,而小沙弥看起来却是十三四岁的年纪,所以说,小沙弥不是杨小郎的遗腹子。婶婶好像问他是不是姓张?小沙弥为什么是跟着母亲张十八娘姓的?
周氏手指翻飞,很快绣出一条纤细的叶脉,“十八娘的命也苦,嫁人才一年就守了寡。杨小郎的头七过后,张家人要把十八娘接回娘家养活,杨家人不答应,非要十八娘给杨小郎守节……“
李绮节听得咋舌,现在是永乐年间,朝廷奉行与民休息,应该还处在鼓励人口生育的阶段,乡里人竟然强迫女子为夫守节?莫非程朱理学已经影响到偏远的瑶江县了?
周氏冷笑一声:“十八娘年纪轻轻的,让她给杨小郎守一辈子的寡,就是张家肯,我这个外人都舍不得!“
李绮节默默叹息一声,她大概能猜出接下来的故事了。
周氏接下来的讲述印证了李绮节的猜测:张家人断然舍不得让如花似玉的张十八娘守一辈子的寡,毅然决然把她接回张家,预备为她再挑一户好人家改嫁。杨家人看张家人油盐不进,恼羞成怒,和张家断绝姻亲关系。乡里人议论纷纷,整天把十八娘不肯为夫守节的事挂在嘴边,畏于闲言闲语,张家只得把十八娘送到山上的庵堂去静养。
从前乡下人家穷苦,寡妇再嫁,不是什么难事。等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足,寡妇反而不好嫁了。比如杨家那样的人家,随着家业的一步步壮大,开始注重门第规矩,寡妇如果不为夫守节,就会被说三道四。读书人更是讲究,谁家寡妇再披红绸嫁人,他们连那寡妇的兄弟族人都跟着一起鄙视,甚至会当面把人家说得抬不起头。
周氏一边娓娓道来,手上绣花的动作依旧稳当熟练:“十八娘上山之后就没下来过。山上清苦,张家人平时只会派个婆子到山上去送些衣物米粮。几年后,庵堂里的尼姑找上门,张家人才知道,十八娘已经偷偷搬出去了。张家人到处打听,最后在县里找到十八娘,那时候她刚生了个儿子。张家人以为十八娘被哪家浪荡公子给骗了,追问孩子的爹是谁,十八娘不肯说。一直到她爹和她娘闭眼,她都没说出小郎君的身世,只说孩子的爹是个好人,因为家里不允许他娶一个寡妇进门,她和小郎君才会流落在外,等小郎君长大成人,孩子的爹肯定会接他们母子回家。“
李绮节听出周氏话音里对张十八娘的同情,心里有些诧异:张十八娘不肯为丈夫守节,后来又无媒苟合,和陌生外男生下小沙弥,在这个年代,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惊世之举,可能会受万人唾骂的。按理来说,周氏应该很厌恶十八娘才对,可看周氏脸上的神情,对十八娘没有一丝鄙夷,有的,只是对十八娘的怜惜。
这让李绮节不由得对周氏有些刮目相看,她原来以为,周氏和便宜老爹李乙一样,也是个迂腐守旧的老古板——因为周氏对李大伯纳妾的事情实在太过上心了。昨天... -->>
周氏眉头紧皱,顿了片刻,缓缓道:“十八娘是张老太爷的隔房堂妹,她当年是乡里最灵醒周正的小娘子,连画上的金童玉女都没她漂亮。我记得她十三岁那年,附近乡镇人家抬着礼盒去张家求亲,整座瑶江县的媒婆全都到了,一个接一个在张家的两只石狮子跟前排队,等着进去说亲。连县太爷家的太太也去张家吃茶,催张家人早些让十八娘出阁。最后张家人千挑万选,选中了杨大官人家的小儿子。“
李绮节双眉微挑,又是一个杨家小郎君,既能被称作杨大官人,不必说,肯定是杨天保的某位长辈。瑶江县里姓杨的人家,一大半都和杨天保连着亲。高大姐为此十分自豪,曾说杨家虽然没有首富金家富裕,但人丁兴旺,子弟出息,又出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孟县令,县里的第一大氏族,非他们杨家莫属。
果然听得周氏接着道:“那杨大官人的小儿子和咱们李家是隔辈的亲戚,五郎天保管他叫堂叔。杨小郎生得一表人才,也只有他配得上十八娘的人品。可惜杨小郎命不好,永乐二年的时候,他和县里几个秀才坐船去武昌府的黄鹤矶头看什么文会,路上遇到江匪,被人扔到大江里淹死了,杨家人连尸首都没找着。“
说到这里,周氏叹了口气,拈起一根细如须发的绣针,在发鬓上抹了一下,眯起双眼,纤巧的绣针按着纹理,刺透蓝布——她正坐在窗下修补一件铁灰色直身,李大伯常在乡间行走,衣袖在山路间划破了一道豁口,直接用绣线缝补不太雅观,只能绣上几只衔枝喜鹊作装饰。
李绮节坐在罗汉榻前的小杌子上,伸着一双粉腻巴掌,帮周氏按着直身衣袖的窄边,心里粗略估算了一下年份:现在是永乐二十年,杨小郎是十八年前没的,而小沙弥看起来却是十三四岁的年纪,所以说,小沙弥不是杨小郎的遗腹子。婶婶好像问他是不是姓张?小沙弥为什么是跟着母亲张十八娘姓的?
周氏手指翻飞,很快绣出一条纤细的叶脉,“十八娘的命也苦,嫁人才一年就守了寡。杨小郎的头七过后,张家人要把十八娘接回娘家养活,杨家人不答应,非要十八娘给杨小郎守节……“
李绮节听得咋舌,现在是永乐年间,朝廷奉行与民休息,应该还处在鼓励人口生育的阶段,乡里人竟然强迫女子为夫守节?莫非程朱理学已经影响到偏远的瑶江县了?
周氏冷笑一声:“十八娘年纪轻轻的,让她给杨小郎守一辈子的寡,就是张家肯,我这个外人都舍不得!“
李绮节默默叹息一声,她大概能猜出接下来的故事了。
周氏接下来的讲述印证了李绮节的猜测:张家人断然舍不得让如花似玉的张十八娘守一辈子的寡,毅然决然把她接回张家,预备为她再挑一户好人家改嫁。杨家人看张家人油盐不进,恼羞成怒,和张家断绝姻亲关系。乡里人议论纷纷,整天把十八娘不肯为夫守节的事挂在嘴边,畏于闲言闲语,张家只得把十八娘送到山上的庵堂去静养。
从前乡下人家穷苦,寡妇再嫁,不是什么难事。等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足,寡妇反而不好嫁了。比如杨家那样的人家,随着家业的一步步壮大,开始注重门第规矩,寡妇如果不为夫守节,就会被说三道四。读书人更是讲究,谁家寡妇再披红绸嫁人,他们连那寡妇的兄弟族人都跟着一起鄙视,甚至会当面把人家说得抬不起头。
周氏一边娓娓道来,手上绣花的动作依旧稳当熟练:“十八娘上山之后就没下来过。山上清苦,张家人平时只会派个婆子到山上去送些衣物米粮。几年后,庵堂里的尼姑找上门,张家人才知道,十八娘已经偷偷搬出去了。张家人到处打听,最后在县里找到十八娘,那时候她刚生了个儿子。张家人以为十八娘被哪家浪荡公子给骗了,追问孩子的爹是谁,十八娘不肯说。一直到她爹和她娘闭眼,她都没说出小郎君的身世,只说孩子的爹是个好人,因为家里不允许他娶一个寡妇进门,她和小郎君才会流落在外,等小郎君长大成人,孩子的爹肯定会接他们母子回家。“
李绮节听出周氏话音里对张十八娘的同情,心里有些诧异:张十八娘不肯为丈夫守节,后来又无媒苟合,和陌生外男生下小沙弥,在这个年代,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惊世之举,可能会受万人唾骂的。按理来说,周氏应该很厌恶十八娘才对,可看周氏脸上的神情,对十八娘没有一丝鄙夷,有的,只是对十八娘的怜惜。
这让李绮节不由得对周氏有些刮目相看,她原来以为,周氏和便宜老爹李乙一样,也是个迂腐守旧的老古板——因为周氏对李大伯纳妾的事情实在太过上心了。昨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