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最后的三国2:兴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突围之战从一开始就展现出极为惨烈的状态,倒不是说王飞枭有多么的冷酷无情,用尸体来填壕沟,最多也只能算是废物利用而已,为了保证大军能够突围成功,王飞枭无所不用其极,现在他已经是顾不上其他了,任何手段,只要有利于突围作战,他都在所不惜。
扛着尸体进攻似乎比扛着沙袋更有效,毕竟尸体的面积是大于沙袋,就好比是扛了一个人形的盾牌,扛着身前,还能有效地挡往流矢乱箭。
不过至于冲到壕沟前扔掉尸体之后的防护问题,就没法再讲究了,由于此刻的距离与敌人过于接近,所以冲上去的淮南兵是很大概率难以全身而退的。
这种冲击战,打得就是人海战术,用人命来堆出一条可以前进的路来,淮南军为了拼出一条血路了,也确实到了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地步,王飞枭王金虎在后面督阵,严令淮南军奋力向前,不容后退,但凡有倒踵而行的,立斩无赦。
在这种进攻的潮流之下,许多士兵更像是被裹挟着前进的,因为在这密集的人潮之中,就算有个别的士兵想要回头,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管他们情愿或者不情愿,也只能是随着大流而进。
淮南军孤注一掷的进攻还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毕竟单从一个方向的力量对比上来看,还是淮南军占据着优势。
虽然司马师也从其他方向上调动一定的兵力到南面来增援,但是为了防止淮南军声东击西,在其他方向上,司马军也不能调空兵马,那怕淮南军并不会来进攻,也必须的严阵以待。
深不见底的壕沟渐渐地被淮南军用沙袋和尸体给填平了,淮南军的士兵开始越过这道壕沟,开始向司马军的阵地发起进攻,双方陷入到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之中。
王飞枭极为的兴奋,他知道,这道壕堑是摆在淮南军面前最大的一个难关,只有突破这道壕堑,淮南军才有突围的希望。
为了突围,淮南军已经是倾尽了全力,他们冒着箭雨,不顾一切不畏死亡地发起了集团式的冲锋,光是填入壕沟的尸体就不计其数,可以说,填平的壕沟的,一半是沙袋,一半就是淮南兵的尸体,这么深的一个坑,填平它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可现在不是计算这个时候,王飞枭要的只是这个结果,过程如何并不重要,现在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关也给突破了,接下来,只要淮南军再努努力,一口气冲破司马军的连营想必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尽管填平壕沟的这一段只有几十丈的宽度,但对于淮南军的突围也已经是足够了,如今先头部队已经从这里跨过了壕沟,向着纵深方向进行推进,后续的大军也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通过,似乎形势正朝着一个极为有利的方向发展着。
司马军最为依赖的防御壕沟被突破之后,淮南军陡然看到了突围的希望,士气也瞬间高涨了起来,嗷嗷叫着,疯狂地向前冲锋着,竟然有一种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的架式。
这也难怪,毕竟寿春城被围困这么久了,许多士兵被压抑得情绪低落,再加上食物匮乏,饭都吃不饱,自然对前途和命运失去了信心,人在悲观和绝望之下,还谈什么军心士气,谈什么战斗力。
那怕是这次的突围之战,几乎也没人抱什么希望,只能算是被赶着上架的鸭子,被迫出城而战。
等淮南军突破了司马军的防线之后,让许多人突然之间看到了希望,这士气陡然之间便提升了,从被动的参战到主动的杀出一条血路,淮南军从气势上来说,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是一直处于死气沉沉的绝望之中和突然间迸发出希望的差别,越过壕堑之后,淮南军是气势如虹,一路狂飙突进,强有力地冲击着司马军的连营。
王昶此时坐镇南大营,面对淮南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气势,他自然不能坐视连营失守,正欲指挥军队进行反击,把失去的阵地给夺回来,司马师轻笑一声道:“王将军何必与他们一争长短,不如暂且退后,让他们碰个灰头土脸,再行反击不迟。”
司马师调度全局,显得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淮南军此时士气高涨,他自然没准备硬抗着,这样做不过是徒增伤亡而已,暂时后撤一下,避敌锋芒,这才为上策。
司马军围困寿春城已经有些时日了,在寿春城外,兴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原本司马军兴建这道壕沟目的就在于防范淮南军的反扑,那么司马军自然不可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么一道壕堑上,他们还是另有准备和安排的。
司马师下令司马军主动地后撤,就是不想和士气正旺的淮南军来硬碰硬,这样做的话,确实不过是徒增伤亡而已,反正司马军防御手段多多,司马师也犯不着和他们来个意气之争。
现在的王飞枭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掉泪,别看他趁着冲破司马军最外围的壕堑打出了一波小高潮,仿佛有长驱直入的架式,但司马师却是成竹在胸,丝毫无惧,因为他此前早就准备了后手,王飞枭想要突围成功,不过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司马军的节节败退让王飞枭更是自得意满,想来司马军的防线也不过尔尔,不过就是凭借着挖出来的那道壕沟来抵挡淮南军的攻势,一旦那道壕沟不起作用之后,司马军的战斗力立刻便是原形毕露,看来此前传言司马懿在兖州招募了大量的新兵一点也不假,这些军队,论起战斗力来,和久经善战的淮南军还真不是一个档次。
现在只要淮南军再发发力,一鼓作气地冲下去,捣毁司马军的防线显然是不成问题的,早知如此,淮南军又何必困守在寿春城内畏手畏脚,早点打破司马军的围困不是更好吗?
突围之战从一开始就展现出极为惨烈的状态,倒不是说王飞枭有多么的冷酷无情,用尸体来填壕沟,最多也只能算是废物利用而已,为了保证大军能够突围成功,王飞枭无所不用其极,现在他已经是顾不上其他了,任何手段,只要有利于突围作战,他都在所不惜。
扛着尸体进攻似乎比扛着沙袋更有效,毕竟尸体的面积是大于沙袋,就好比是扛了一个人形的盾牌,扛着身前,还能有效地挡往流矢乱箭。
不过至于冲到壕沟前扔掉尸体之后的防护问题,就没法再讲究了,由于此刻的距离与敌人过于接近,所以冲上去的淮南兵是很大概率难以全身而退的。
这种冲击战,打得就是人海战术,用人命来堆出一条可以前进的路来,淮南军为了拼出一条血路了,也确实到了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地步,王飞枭王金虎在后面督阵,严令淮南军奋力向前,不容后退,但凡有倒踵而行的,立斩无赦。
在这种进攻的潮流之下,许多士兵更像是被裹挟着前进的,因为在这密集的人潮之中,就算有个别的士兵想要回头,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管他们情愿或者不情愿,也只能是随着大流而进。
淮南军孤注一掷的进攻还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毕竟单从一个方向的力量对比上来看,还是淮南军占据着优势。
虽然司马师也从其他方向上调动一定的兵力到南面来增援,但是为了防止淮南军声东击西,在其他方向上,司马军也不能调空兵马,那怕淮南军并不会来进攻,也必须的严阵以待。
深不见底的壕沟渐渐地被淮南军用沙袋和尸体给填平了,淮南军的士兵开始越过这道壕沟,开始向司马军的阵地发起进攻,双方陷入到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之中。
王飞枭极为的兴奋,他知道,这道壕堑是摆在淮南军面前最大的一个难关,只有突破这道壕堑,淮南军才有突围的希望。
为了突围,淮南军已经是倾尽了全力,他们冒着箭雨,不顾一切不畏死亡地发起了集团式的冲锋,光是填入壕沟的尸体就不计其数,可以说,填平的壕沟的,一半是沙袋,一半就是淮南兵的尸体,这么深的一个坑,填平它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可现在不是计算这个时候,王飞枭要的只是这个结果,过程如何并不重要,现在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关也给突破了,接下来,只要淮南军再努努力,一口气冲破司马军的连营想必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尽管填平壕沟的这一段只有几十丈的宽度,但对于淮南军的突围也已经是足够了,如今先头部队已经从这里跨过了壕沟,向着纵深方向进行推进,后续的大军也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通过,似乎形势正朝着一个极为有利的方向发展着。
司马军最为依赖的防御壕沟被突破之后,淮南军陡然看到了突围的希望,士气也瞬间高涨了起来,嗷嗷叫着,疯狂地向前冲锋着,竟然有一种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的架式。
这也难怪,毕竟寿春城被围困这么久了,许多士兵被压抑得情绪低落,再加上食物匮乏,饭都吃不饱,自然对前途和命运失去了信心,人在悲观和绝望之下,还谈什么军心士气,谈什么战斗力。
那怕是这次的突围之战,几乎也没人抱什么希望,只能算是被赶着上架的鸭子,被迫出城而战。
等淮南军突破了司马军的防线之后,让许多人突然之间看到了希望,这士气陡然之间便提升了,从被动的参战到主动的杀出一条血路,淮南军从气势上来说,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是一直处于死气沉沉的绝望之中和突然间迸发出希望的差别,越过壕堑之后,淮南军是气势如虹,一路狂飙突进,强有力地冲击着司马军的连营。
王昶此时坐镇南大营,面对淮南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气势,他自然不能坐视连营失守,正欲指挥军队进行反击,把失去的阵地给夺回来,司马师轻笑一声道:“王将军何必与他们一争长短,不如暂且退后,让他们碰个灰头土脸,再行反击不迟。”
司马师调度全局,显得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淮南军此时士气高涨,他自然没准备硬抗着,这样做不过是徒增伤亡而已,暂时后撤一下,避敌锋芒,这才为上策。
司马军围困寿春城已经有些时日了,在寿春城外,兴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原本司马军兴建这道壕沟目的就在于防范淮南军的反扑,那么司马军自然不可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么一道壕堑上,他们还是另有准备和安排的。
司马师下令司马军主动地后撤,就是不想和士气正旺的淮南军来硬碰硬,这样做的话,确实不过是徒增伤亡而已,反正司马军防御手段多多,司马师也犯不着和他们来个意气之争。
现在的王飞枭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掉泪,别看他趁着冲破司马军最外围的壕堑打出了一波小高潮,仿佛有长驱直入的架式,但司马师却是成竹在胸,丝毫无惧,因为他此前早就准备了后手,王飞枭想要突围成功,不过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司马军的节节败退让王飞枭更是自得意满,想来司马军的防线也不过尔尔,不过就是凭借着挖出来的那道壕沟来抵挡淮南军的攻势,一旦那道壕沟不起作用之后,司马军的战斗力立刻便是原形毕露,看来此前传言司马懿在兖州招募了大量的新兵一点也不假,这些军队,论起战斗力来,和久经善战的淮南军还真不是一个档次。
现在只要淮南军再发发力,一鼓作气地冲下去,捣毁司马军的防线显然是不成问题的,早知如此,淮南军又何必困守在寿春城内畏手畏脚,早点打破司马军的围困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