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范进的平凡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万历初年的大明,国势虽然已经由盛转衰,但是两百余年国祚积淀,深厚的底蕴还是为帝国贡献了大批优秀人才。贤臣名将万千才俊共同支撑起了这片中兴气象。
不考虑张居正这种几百年一出的人杰,也不算申时行、余有丁等才具足以守成的优秀官僚,只看武人方面,大明如今也可以算作将星璀璨,武德丰沛。俞龙戚虎东李西麻刘刀邓枪杜疯子……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段传奇,以及令周边蛮夷丧胆的赫赫武勋。
在这些将领中以军功而论,辽东土霸王李成梁当为第一,号称二百年军功无出其右。俞大猷个人操守最好,个人武艺也最为出色。余者或善于统兵,或能杀善战,皆为天下一时之选,但是在范进心中,这个时代第一名将依旧非戚继光莫属。
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人们多传颂戚继光威名,对于同时代其他将领关注不高。可是就时人目光看来,武人之中最为出名的则是军功第一,家丁数量第一,腰包丰厚同样第一的李成梁。毕竟他的对手是北虏图门汗,而戚继光的主要战功则来自倭寇。
就事论事,万历本朝的军民心目中,倭寇再怎么厉害,也不能也不能和北虏相比。毕竟北虏可以围困京师威胁皇帝,倭寇只能荼毒江南杀害百姓,两者形制不一样。加上斩首的数量上,李成梁也远在戚继光之上,是以于当下的社会舆论里,李成梁在军人中的声望地位,远在戚继光之上。可是在范进心里,对两人的评价就要颠倒过来。
在他看来,戚继光不但是眼下全国武将之冠,就是放眼大明一朝,他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理应作为武人楷模树立。如果所有武臣都像他一样,皇帝和大臣就可以省心,相比而言李成梁不过是个武夫军阀,如果不是一直孝敬张居正得力,都想找个理由收拾了他。
戚继光的功勋不在于他杀过多少倭寇或是得到多少人头,而在于他的练兵理念外加上做人做事的态度。眼下九边武将的实力基本都由家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李成梁家丁九千,所以最能打。等到万历援朝后李家家丁凋零,李门九子就泯然众人毫无建树。
不单他如此,整个九边的军事体系都是这样,在原有的卫所制度崩坏,省镇营兵体系在九边不适用的前提下,九边形成了以武将加家丁为基干,朝廷官兵为仆从的战斗模式。家丁的装备好粮饷足,忠心度也足够,打仗的时候作为主力部队拼命,只要压得住场面,仆从部队就能跟进仗就有的打,反过来就要完蛋。
对于高度集权大一统模式的帝国来说,这种军事体系其实对于皇权无益。只是时事如此,非人力所能逆转,只能捏着鼻子承认,不但对家丁这种私人武装采取认可态度,甚至给家丁封官带俸,承认这种兵为将有模式的合法地位。
这些家丁属于武将私人所有,忠诚度属于将主而不是朝廷,武将调动家丁就要跟随将主离开或者解散,朝廷没办法控制。
戚继光坐镇蓟镇,背靠张居正这棵大树,掌握练兵大权,每年过手粮饷以数十万计,在江浙又广有人望。如果想养家丁的话,即使比不上李成梁,也能轻松养个两三千人没有压力,朝廷也不会见怪。
可是戚继光却是九边上唯一不养家丁依旧能打胜仗的将军,从招募义乌兵开始,到眼下蓟镇练兵,戚继光练兵不下十万。所练人马是朝廷官健,寄饷于地方,受朝廷控制,无一兵一卒为戚家私兵家丁。所谓戚家军的说法,是民间以将主姓氏称呼军队的习俗,与岳家军一样,并不意味着那些部队真是私人武装。
别看戚继光目下坐镇蓟门带甲十万,可是朝廷只要一道圣旨,就可以收缴他全部兵权,把他随意拿捏。历史上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清算,就是一声令下把他从京师调到广州,只给一个月期限,戚继光就得乖乖单身上任活活累死,绝没有拥兵自重颉颃朝廷的迹象。
将官如此,士兵亦然。在骄兵悍将动辄殴辱上官发动哗变的边军里,浙兵也可以算作一道清流。在原本历史上,万历援朝战役期间浙兵因五百两赏银问题与李如松发生冲突,导致在蓟门被自己人屠杀,数千转战高丽与倭寇浴血撕杀的东南健儿未曾死在扶桑人之手,反倒死在自己人刀剑之下。事后浙兵袍泽表达不满的方式不是造反哗变,而是向朝廷告御状辩诬,官司输掉之后也默默承认结果,没有闹事谋反,直到浑河血战流尽最后一滴血。比起哗变投敌的登州营,在忠诚这一层面就不知强出几许。
这种部队当然不是天生的,事实上义乌兵在经过戚继光训练之前,可是大规模械斗能待续半个月,地方官府不敢介入的剽悍存在。戚继光能把这么一群剽悍野蛮的乡民训练成屈死不造反的优秀士兵,足见戚继光本人的才具。
这种才具已属难得,更难得的是,戚继光并没想过利用这种才能为自己谋取富贵更没有不臣之心,他练兵打仗的目的既不是自己功名富贵,也不是青史留名。而是单纯为了保证大明江山稳固永远姓朱,这一点上与张居正以及范进算是志同道合。
从嘉靖时期,明朝的文臣武将都热衷于出版兵书,在图书市场上兵书向来是个热门题材,只要不往土司那里送就没关系。大家编写兵书的目的,或是贪名或是图利,只有戚继光编写兵法是为给后世武将留下一份完整的教材,避免同行走歪路。
他的《纪效新书》从东南剿倭时开始编写,多次自费再版、修改、补充,把他在蓟镇与图门汗作战的心得体会编写在教材里,为后人指明方向。这种工作对他个人没有什么好处,反倒消耗了他大笔资财,但是戚继光依旧坚持为之,所图的就是给帝国的领兵将领一份真实指南,保证大家不走错路。所以他的兵法里,并没有阴阳阵等玄学法术(明朝兵法强调玄... -->>
万历初年的大明,国势虽然已经由盛转衰,但是两百余年国祚积淀,深厚的底蕴还是为帝国贡献了大批优秀人才。贤臣名将万千才俊共同支撑起了这片中兴气象。
不考虑张居正这种几百年一出的人杰,也不算申时行、余有丁等才具足以守成的优秀官僚,只看武人方面,大明如今也可以算作将星璀璨,武德丰沛。俞龙戚虎东李西麻刘刀邓枪杜疯子……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段传奇,以及令周边蛮夷丧胆的赫赫武勋。
在这些将领中以军功而论,辽东土霸王李成梁当为第一,号称二百年军功无出其右。俞大猷个人操守最好,个人武艺也最为出色。余者或善于统兵,或能杀善战,皆为天下一时之选,但是在范进心中,这个时代第一名将依旧非戚继光莫属。
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人们多传颂戚继光威名,对于同时代其他将领关注不高。可是就时人目光看来,武人之中最为出名的则是军功第一,家丁数量第一,腰包丰厚同样第一的李成梁。毕竟他的对手是北虏图门汗,而戚继光的主要战功则来自倭寇。
就事论事,万历本朝的军民心目中,倭寇再怎么厉害,也不能也不能和北虏相比。毕竟北虏可以围困京师威胁皇帝,倭寇只能荼毒江南杀害百姓,两者形制不一样。加上斩首的数量上,李成梁也远在戚继光之上,是以于当下的社会舆论里,李成梁在军人中的声望地位,远在戚继光之上。可是在范进心里,对两人的评价就要颠倒过来。
在他看来,戚继光不但是眼下全国武将之冠,就是放眼大明一朝,他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理应作为武人楷模树立。如果所有武臣都像他一样,皇帝和大臣就可以省心,相比而言李成梁不过是个武夫军阀,如果不是一直孝敬张居正得力,都想找个理由收拾了他。
戚继光的功勋不在于他杀过多少倭寇或是得到多少人头,而在于他的练兵理念外加上做人做事的态度。眼下九边武将的实力基本都由家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李成梁家丁九千,所以最能打。等到万历援朝后李家家丁凋零,李门九子就泯然众人毫无建树。
不单他如此,整个九边的军事体系都是这样,在原有的卫所制度崩坏,省镇营兵体系在九边不适用的前提下,九边形成了以武将加家丁为基干,朝廷官兵为仆从的战斗模式。家丁的装备好粮饷足,忠心度也足够,打仗的时候作为主力部队拼命,只要压得住场面,仆从部队就能跟进仗就有的打,反过来就要完蛋。
对于高度集权大一统模式的帝国来说,这种军事体系其实对于皇权无益。只是时事如此,非人力所能逆转,只能捏着鼻子承认,不但对家丁这种私人武装采取认可态度,甚至给家丁封官带俸,承认这种兵为将有模式的合法地位。
这些家丁属于武将私人所有,忠诚度属于将主而不是朝廷,武将调动家丁就要跟随将主离开或者解散,朝廷没办法控制。
戚继光坐镇蓟镇,背靠张居正这棵大树,掌握练兵大权,每年过手粮饷以数十万计,在江浙又广有人望。如果想养家丁的话,即使比不上李成梁,也能轻松养个两三千人没有压力,朝廷也不会见怪。
可是戚继光却是九边上唯一不养家丁依旧能打胜仗的将军,从招募义乌兵开始,到眼下蓟镇练兵,戚继光练兵不下十万。所练人马是朝廷官健,寄饷于地方,受朝廷控制,无一兵一卒为戚家私兵家丁。所谓戚家军的说法,是民间以将主姓氏称呼军队的习俗,与岳家军一样,并不意味着那些部队真是私人武装。
别看戚继光目下坐镇蓟门带甲十万,可是朝廷只要一道圣旨,就可以收缴他全部兵权,把他随意拿捏。历史上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清算,就是一声令下把他从京师调到广州,只给一个月期限,戚继光就得乖乖单身上任活活累死,绝没有拥兵自重颉颃朝廷的迹象。
将官如此,士兵亦然。在骄兵悍将动辄殴辱上官发动哗变的边军里,浙兵也可以算作一道清流。在原本历史上,万历援朝战役期间浙兵因五百两赏银问题与李如松发生冲突,导致在蓟门被自己人屠杀,数千转战高丽与倭寇浴血撕杀的东南健儿未曾死在扶桑人之手,反倒死在自己人刀剑之下。事后浙兵袍泽表达不满的方式不是造反哗变,而是向朝廷告御状辩诬,官司输掉之后也默默承认结果,没有闹事谋反,直到浑河血战流尽最后一滴血。比起哗变投敌的登州营,在忠诚这一层面就不知强出几许。
这种部队当然不是天生的,事实上义乌兵在经过戚继光训练之前,可是大规模械斗能待续半个月,地方官府不敢介入的剽悍存在。戚继光能把这么一群剽悍野蛮的乡民训练成屈死不造反的优秀士兵,足见戚继光本人的才具。
这种才具已属难得,更难得的是,戚继光并没想过利用这种才能为自己谋取富贵更没有不臣之心,他练兵打仗的目的既不是自己功名富贵,也不是青史留名。而是单纯为了保证大明江山稳固永远姓朱,这一点上与张居正以及范进算是志同道合。
从嘉靖时期,明朝的文臣武将都热衷于出版兵书,在图书市场上兵书向来是个热门题材,只要不往土司那里送就没关系。大家编写兵书的目的,或是贪名或是图利,只有戚继光编写兵法是为给后世武将留下一份完整的教材,避免同行走歪路。
他的《纪效新书》从东南剿倭时开始编写,多次自费再版、修改、补充,把他在蓟镇与图门汗作战的心得体会编写在教材里,为后人指明方向。这种工作对他个人没有什么好处,反倒消耗了他大笔资财,但是戚继光依旧坚持为之,所图的就是给帝国的领兵将领一份真实指南,保证大家不走错路。所以他的兵法里,并没有阴阳阵等玄学法术(明朝兵法强调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