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闲臣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娘子,据你看来,史大人的文章写得如何?”周楠翻开着史杰人留下的那一箱子书籍和文稿问素姐。
书稿很多,有三十来本。除了朱熹注解《四书》他参加乡试、会试时中式举人、进士的范文集之外,其他都是史杰人读书心得和所写的八股文章。
素姐:“史县尊是江南人士,江南乃是文教鼎盛之地,他的文章自然是极好的。据妾身所知,就拿苏州府吴江县来说,每次乡试,报名的生员就有上千人。可乡试名额有限,不可能人人都去南京贡院。于是,县里还得加试一场,合格了成能进考场。能够在如此激烈的考场脱颖而出,可见史县尊的才学。”
“是啊。”周楠点点头,自己以前还真小看史杰人了。
不过,一个非常不好的念头涌上心头。
他面上变色:“这么说来,我如果要参加乡试,就得跟苏州、南京的生员同场竞技?”
这不是开玩笑吗?
周楠以前在安东做的是礼房典史,管的就是文教,南直隶的科举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有所耳闻。
具体数字他记不清楚,好象每到大比之年,一省的举人名额也就五六百人吧?明朝的乡试录取率低得可怕,永乐是是十分之一,正统年代百分之七,到嘉靖年,随着读书人的数量进一步膨胀,更是低到百分之四。
特别是南京的乡试,每到考试时,就要挤进去八千到一万人。最后只录取四五百人。
这他娘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走钢丝。
过了乡试,到会试时,录取比例要大得多,考起来也容易。一般来说,一但中了举,再考进士也就是考几届考多少年的时间问题了。
这也就是读书人口中的“金举人、银进士。”
淮安府属于南直隶,也就是说,周楠如果要参加科举,就得跟南京、苏州、常州、安徽那些大才子,大名士竞争。
先别说去南京参加乡试,就安东县的读书人而言,周楠也挤不进那百分之四。
这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人力有时而穷,有的事情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可也得考虑历史进程,生错地方了。”周楠立即打消了科举的念头,叹息一声将手头的书扔回箱子里去。
素姐也面带黯然,跟着叹息道:“是啊,相公生错地方了。如果相公是甘肃或者宁夏人士,只需读过几年书,一个秀才功名轻易到手。稍微用些心,举人功名也不在话下。”
原来,明朝因为江南富庶,百姓多读书,文风鼎盛。因此,明朝初年,朝廷官员九成出自南方,北方士子怨气极大。太祖一上朝,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南方话,渐渐地感觉不妙。
洪武三十年的会试,一发榜,考生愕然发现榜上五十一名中式考生全是南方人,北方人一个也无。
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则为历科所不见。然而仅仅六天过后,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告身为南方人的考官蹈偏私南方人。而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
因此街头巷尾各式传言纷飞,有说主考收了钱的,有说主考搞地域歧视的,种种说法让主考们说不清楚。
这是闹得实在太大,朱元璋下令严查,流放了两个考官之后。也意识到如果朝廷长期由南方官员把持的后果。
他就将进士科考试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称之为南榜和北榜。后来,因为北方经济文化逐渐繁荣,又将河南、陕西、四川等省单独划出去,又设了一个中榜。
话虽这么说,但北方,尤其是偏远的西北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读书人的数量和文教质量还是比不上江南和江西。
有史料记载,在甘肃这种偏远省份,每到童子试的时候,地方官甚至还凑不起足够上榜的人数。问文学教化又关系到官员们的政绩,没办法,只能办学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若要培养起来谈何容易。所以,只要你认得几个字,勉强能做一篇文理通顺的八股文,进了考场通常是会中的。
县里但凡出了个能读书的书生,那可以香饽饽。如果你恰好生在两县城交界处,那就有官司打了。a县说你是我们县的人,得参加我县的童子试;b县说,不对,你是我们县的。如果过来考,本县会给你家免除今年的徭役赋税。
两县县官开撕,人脑子都打出狗脑子来。
假设一下,如...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娘子,据你看来,史大人的文章写得如何?”周楠翻开着史杰人留下的那一箱子书籍和文稿问素姐。
书稿很多,有三十来本。除了朱熹注解《四书》他参加乡试、会试时中式举人、进士的范文集之外,其他都是史杰人读书心得和所写的八股文章。
素姐:“史县尊是江南人士,江南乃是文教鼎盛之地,他的文章自然是极好的。据妾身所知,就拿苏州府吴江县来说,每次乡试,报名的生员就有上千人。可乡试名额有限,不可能人人都去南京贡院。于是,县里还得加试一场,合格了成能进考场。能够在如此激烈的考场脱颖而出,可见史县尊的才学。”
“是啊。”周楠点点头,自己以前还真小看史杰人了。
不过,一个非常不好的念头涌上心头。
他面上变色:“这么说来,我如果要参加乡试,就得跟苏州、南京的生员同场竞技?”
这不是开玩笑吗?
周楠以前在安东做的是礼房典史,管的就是文教,南直隶的科举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有所耳闻。
具体数字他记不清楚,好象每到大比之年,一省的举人名额也就五六百人吧?明朝的乡试录取率低得可怕,永乐是是十分之一,正统年代百分之七,到嘉靖年,随着读书人的数量进一步膨胀,更是低到百分之四。
特别是南京的乡试,每到考试时,就要挤进去八千到一万人。最后只录取四五百人。
这他娘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走钢丝。
过了乡试,到会试时,录取比例要大得多,考起来也容易。一般来说,一但中了举,再考进士也就是考几届考多少年的时间问题了。
这也就是读书人口中的“金举人、银进士。”
淮安府属于南直隶,也就是说,周楠如果要参加科举,就得跟南京、苏州、常州、安徽那些大才子,大名士竞争。
先别说去南京参加乡试,就安东县的读书人而言,周楠也挤不进那百分之四。
这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人力有时而穷,有的事情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可也得考虑历史进程,生错地方了。”周楠立即打消了科举的念头,叹息一声将手头的书扔回箱子里去。
素姐也面带黯然,跟着叹息道:“是啊,相公生错地方了。如果相公是甘肃或者宁夏人士,只需读过几年书,一个秀才功名轻易到手。稍微用些心,举人功名也不在话下。”
原来,明朝因为江南富庶,百姓多读书,文风鼎盛。因此,明朝初年,朝廷官员九成出自南方,北方士子怨气极大。太祖一上朝,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南方话,渐渐地感觉不妙。
洪武三十年的会试,一发榜,考生愕然发现榜上五十一名中式考生全是南方人,北方人一个也无。
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则为历科所不见。然而仅仅六天过后,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告身为南方人的考官蹈偏私南方人。而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
因此街头巷尾各式传言纷飞,有说主考收了钱的,有说主考搞地域歧视的,种种说法让主考们说不清楚。
这是闹得实在太大,朱元璋下令严查,流放了两个考官之后。也意识到如果朝廷长期由南方官员把持的后果。
他就将进士科考试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称之为南榜和北榜。后来,因为北方经济文化逐渐繁荣,又将河南、陕西、四川等省单独划出去,又设了一个中榜。
话虽这么说,但北方,尤其是偏远的西北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读书人的数量和文教质量还是比不上江南和江西。
有史料记载,在甘肃这种偏远省份,每到童子试的时候,地方官甚至还凑不起足够上榜的人数。问文学教化又关系到官员们的政绩,没办法,只能办学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若要培养起来谈何容易。所以,只要你认得几个字,勉强能做一篇文理通顺的八股文,进了考场通常是会中的。
县里但凡出了个能读书的书生,那可以香饽饽。如果你恰好生在两县城交界处,那就有官司打了。a县说你是我们县的人,得参加我县的童子试;b县说,不对,你是我们县的。如果过来考,本县会给你家免除今年的徭役赋税。
两县县官开撕,人脑子都打出狗脑子来。
假设一下,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