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楼 www.zhuishulou.com,重生爬坑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粮食的消耗之快完全出乎了杨凌的意料,杨凌现在总算知道了为什么古代官府救灾大多就是搭几个窝棚,然后每天熬上几锅几乎没什么米粒的稀粥了,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限制这些人的活动,减少热量的消耗。这些灾民的到来为杨凌解决了劳动力不够的问题,也带来了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全是溧阳在供应,劳动越多,消耗的米饭也越多。唯一令杨凌送一口气的是,好在本地人比较富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要借春荒粮的情况。
杨凌带着这些继续在山上开梯田,同时鼓励妇孺继续到处挖野菜。在江南这样富饶的地方,能吃得东西实在太多,只要足够勤快,就算没有粮食也饿不死。
当然粮食才是重中之重,今年的春耕更是要紧。杨凌又一村村地劝农种粮。种粮之外,杨凌还要求乡下家家都种菜园子,要保证瓜菜自给自足,
瓜菜能顶半年粮,再尽量多种点粮食少种点桑麻,这样等到夏收,乡下人就不用再买粮食吃了,对减轻县里的负担大有好处,当然是从长期看。
杨凌尽心尽力地劝农劝耕,半个月不曾歇脚,腿肚子都跑细了,人也晒得黝黑黝黑。但他最关心的还是苏家从海外买粮的事情。
“苏家那边不是说,第一批三千石粮食已经发运,已经到了泉州港了吗?”诸葛师爷忧心忡忡道:“按说应该已经到了,怎么连一粒稻子都没有?”
“再耐心等两天吧,海上风浪大。说不定出了什么事故。”杨凌虽然也有些着急,但不愿让属下看出来。徒乱人心。
“属下能等,但只怕永丰仓等不得。”诸葛师爷低声道:“永丰仓最多还能供粮十天。十天一过,要是还没补充,大伙就要开始饿肚子了!”
“是十二天,”杨凌纠正道:“每人领的是两天的口粮。”
“区别不大吧”诸葛师爷苦笑道:“不能光指望苏家的粮食及时抵达了,大人,咱们也要想办法筹集粮食,多撑一天是一天了!”
“你说的有道理。”杨凌望着他道:“但是怎么筹?”
“还能怎么筹,借粮呗。”诸葛叹息一声道。
“问谁借?”杨凌沉声问道。
“大户呗!”诸葛师爷无奈道。
“大户有粮吗?”杨凌瞥了他一眼。
“当然有。”诸葛师爷点头。
“杯水车薪吧。”杨凌淡淡道。
“不是。”诸葛摇头道:“大户们有的是粮食,越是灾年。大户家里的粮食就越多。”
“他们哪来那么多粮食?”杨凌道:“我看他们又没有多少粮田,反而是茶园、桑麻的地比较多”
“从上月开始,每天都有粮船抵达本县,多的时候一天十几条。”诸葛师爷道:“虽然各县现在都不许粮食外流,但他们官宦人家,有在外头做官的,总能想办法弄到粮食。这些粮食都运进深宅大院里,十年也吃不完。”
杨凌冷笑道:“果然是为富不仁!”
诸葛师爷苦笑道:“不闹饥荒,他们怎么从百姓手里低价买地?他们就等着老百姓断了炊。向他们借贷了。到时候,平时十两银子一亩的茶园,他们能用一石粮食换回来!这跟明抢有什么区别!却还顶着善人的名头!”
杨凌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关节,不过好在溧阳这边的情况没有别的地方那么严重。杨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消除这样的情况而努力。
诸葛师爷给杨凌端一杯茶道:“我知道东翁向来对那些大户不来劲,但是这关口,咱们还得求着向他们借粮呢!”
“不能借。一借百姓就知道仓里没粮了。”杨凌却断然道:“到时候恐慌一起,反而害了百姓。”杨凌知道有时候恐惧比什么武器都可怕。
“不用借的怎么办。硬抢?”诸葛师爷苦着脸道。
“硬抢也比用借的强。”杨凌冷声道“实在不行。去找些土匪强盗来攀咬一通,给他们安个通匪的帽子,看他们不乖乖纳粮消灾!”
“够狠!”诸葛师爷擦擦额头的汗道:“那样一来咱也不用在溧阳混了。”
“你不用管了,让永丰仓照常放粮,不要减量,”杨凌说着起身。
“大人要去哪?”
“去梯田看看”杨凌丢下一句,便出门去了。
号子声中,十六根臂粗的麻绳,像一把张开的大伞,将沉重的石墩子高高拽起,又重重地落在地上,将地面夯实夯平。在溧阳城外的燕山上,到处是垒石筑坝、打夯压台的民夫,热火朝天的场面,令观者热血贲张,恨不得也卷起袖子参与进去。
开垦梯田是件耗时耗力的大工程,需要数代人合举族之力才能完成,不是你想开就能开的。而且溧阳县向来田多,所以并没有什么修造梯田的经验。但是这些民夫就不一样了,浙江山地非常多,拥有修造梯田的悠久历史。在惯修梯田的老农指导下,官府选定了合适的丘陵,然后令民夫们从下而上,根据山势走向先开出沟来,再用石块、粘土填垫、夯打拍捶,使田埂平整牢固,不漏水,不溃决,保水又保土。田埂建成后,再平整土壤,使其成为水平梯田。一块梯田建成了,再向上开垦第二块梯田,如此反复。
若非靠着灾民无所事事,又别无所依,溧阳县根本无法开展这样的大工程。
杨凌来到燕山上,直奔立在山顶的一面大旗而去,只见那旗杆是一根粗大的毛竹,高达数丈,旗面上滚着红穗子,上头绣着四个斗大的大字——替天行道!哦,不。是“以工代赈”
来到旗下的凉亭里,便见几名书吏在那里写写算算。看到杨凌进来,都起身相迎:“大人怎么来了?”
“没事就过来看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杨凌在一个小马扎上坐下,接过书吏奉上的大碗茶,吹掉茶叶末,喝一口道。当然,其中有些关键还是不能说的,就是自己得表现得十分正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
“是,是,大老爷可真是辛苦命。看得我们都心疼。”有书吏笑着说道。
“你懂啥,这叫作秀,嗯,就是垂范的意思。”杨凌笑骂着,然后问道:“怎么样,这些天又开出多少?”
“如今愈发快了,七个山头同时干,”那书吏答道:“统共一千五百多亩了。”
“比想象的要快啊。”杨凌吃惊道。
“也不看看多少人在干活,七个山头上满满的都是人。”书吏道:“现在越来越熟练。有大老爷盯着,他们也不敢偷懒。”
“开出来的地,现在抢种水稻还来得及么?”杨凌关心地问道。
“大老爷,新开的梯田。得先种几年旱地,一来是为了养熟,二来让人踩畜踏稳固垒实了。才能引水种稻。”书吏耐心地解释道。
“那就种点麦子呗,这世上不光有米饭。”杨凌继续说着毫不专业的话。没办法,虽然是农村人。杨凌前世今生真没干过农活。
魏知县知道,肯定有大事,不然王贤不必亲至。摆摆手,众书吏长随便退下去,将凉亭空出来给两人说话。
过了良久,杨凌站在亭中,俯看着漫山遍野劳作的民夫,还有那已经成型的道道梯田,用只有自己猜能听得清的声音悠悠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
粮食的消耗之快完全出乎了杨凌的意料,杨凌现在总算知道了为什么古代官府救灾大多就是搭几个窝棚,然后每天熬上几锅几乎没什么米粒的稀粥了,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限制这些人的活动,减少热量的消耗。这些灾民的到来为杨凌解决了劳动力不够的问题,也带来了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全是溧阳在供应,劳动越多,消耗的米饭也越多。唯一令杨凌送一口气的是,好在本地人比较富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要借春荒粮的情况。
杨凌带着这些继续在山上开梯田,同时鼓励妇孺继续到处挖野菜。在江南这样富饶的地方,能吃得东西实在太多,只要足够勤快,就算没有粮食也饿不死。
当然粮食才是重中之重,今年的春耕更是要紧。杨凌又一村村地劝农种粮。种粮之外,杨凌还要求乡下家家都种菜园子,要保证瓜菜自给自足,
瓜菜能顶半年粮,再尽量多种点粮食少种点桑麻,这样等到夏收,乡下人就不用再买粮食吃了,对减轻县里的负担大有好处,当然是从长期看。
杨凌尽心尽力地劝农劝耕,半个月不曾歇脚,腿肚子都跑细了,人也晒得黝黑黝黑。但他最关心的还是苏家从海外买粮的事情。
“苏家那边不是说,第一批三千石粮食已经发运,已经到了泉州港了吗?”诸葛师爷忧心忡忡道:“按说应该已经到了,怎么连一粒稻子都没有?”
“再耐心等两天吧,海上风浪大。说不定出了什么事故。”杨凌虽然也有些着急,但不愿让属下看出来。徒乱人心。
“属下能等,但只怕永丰仓等不得。”诸葛师爷低声道:“永丰仓最多还能供粮十天。十天一过,要是还没补充,大伙就要开始饿肚子了!”
“是十二天,”杨凌纠正道:“每人领的是两天的口粮。”
“区别不大吧”诸葛师爷苦笑道:“不能光指望苏家的粮食及时抵达了,大人,咱们也要想办法筹集粮食,多撑一天是一天了!”
“你说的有道理。”杨凌望着他道:“但是怎么筹?”
“还能怎么筹,借粮呗。”诸葛叹息一声道。
“问谁借?”杨凌沉声问道。
“大户呗!”诸葛师爷无奈道。
“大户有粮吗?”杨凌瞥了他一眼。
“当然有。”诸葛师爷点头。
“杯水车薪吧。”杨凌淡淡道。
“不是。”诸葛摇头道:“大户们有的是粮食,越是灾年。大户家里的粮食就越多。”
“他们哪来那么多粮食?”杨凌道:“我看他们又没有多少粮田,反而是茶园、桑麻的地比较多”
“从上月开始,每天都有粮船抵达本县,多的时候一天十几条。”诸葛师爷道:“虽然各县现在都不许粮食外流,但他们官宦人家,有在外头做官的,总能想办法弄到粮食。这些粮食都运进深宅大院里,十年也吃不完。”
杨凌冷笑道:“果然是为富不仁!”
诸葛师爷苦笑道:“不闹饥荒,他们怎么从百姓手里低价买地?他们就等着老百姓断了炊。向他们借贷了。到时候,平时十两银子一亩的茶园,他们能用一石粮食换回来!这跟明抢有什么区别!却还顶着善人的名头!”
杨凌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关节,不过好在溧阳这边的情况没有别的地方那么严重。杨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消除这样的情况而努力。
诸葛师爷给杨凌端一杯茶道:“我知道东翁向来对那些大户不来劲,但是这关口,咱们还得求着向他们借粮呢!”
“不能借。一借百姓就知道仓里没粮了。”杨凌却断然道:“到时候恐慌一起,反而害了百姓。”杨凌知道有时候恐惧比什么武器都可怕。
“不用借的怎么办。硬抢?”诸葛师爷苦着脸道。
“硬抢也比用借的强。”杨凌冷声道“实在不行。去找些土匪强盗来攀咬一通,给他们安个通匪的帽子,看他们不乖乖纳粮消灾!”
“够狠!”诸葛师爷擦擦额头的汗道:“那样一来咱也不用在溧阳混了。”
“你不用管了,让永丰仓照常放粮,不要减量,”杨凌说着起身。
“大人要去哪?”
“去梯田看看”杨凌丢下一句,便出门去了。
号子声中,十六根臂粗的麻绳,像一把张开的大伞,将沉重的石墩子高高拽起,又重重地落在地上,将地面夯实夯平。在溧阳城外的燕山上,到处是垒石筑坝、打夯压台的民夫,热火朝天的场面,令观者热血贲张,恨不得也卷起袖子参与进去。
开垦梯田是件耗时耗力的大工程,需要数代人合举族之力才能完成,不是你想开就能开的。而且溧阳县向来田多,所以并没有什么修造梯田的经验。但是这些民夫就不一样了,浙江山地非常多,拥有修造梯田的悠久历史。在惯修梯田的老农指导下,官府选定了合适的丘陵,然后令民夫们从下而上,根据山势走向先开出沟来,再用石块、粘土填垫、夯打拍捶,使田埂平整牢固,不漏水,不溃决,保水又保土。田埂建成后,再平整土壤,使其成为水平梯田。一块梯田建成了,再向上开垦第二块梯田,如此反复。
若非靠着灾民无所事事,又别无所依,溧阳县根本无法开展这样的大工程。
杨凌来到燕山上,直奔立在山顶的一面大旗而去,只见那旗杆是一根粗大的毛竹,高达数丈,旗面上滚着红穗子,上头绣着四个斗大的大字——替天行道!哦,不。是“以工代赈”
来到旗下的凉亭里,便见几名书吏在那里写写算算。看到杨凌进来,都起身相迎:“大人怎么来了?”
“没事就过来看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杨凌在一个小马扎上坐下,接过书吏奉上的大碗茶,吹掉茶叶末,喝一口道。当然,其中有些关键还是不能说的,就是自己得表现得十分正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
“是,是,大老爷可真是辛苦命。看得我们都心疼。”有书吏笑着说道。
“你懂啥,这叫作秀,嗯,就是垂范的意思。”杨凌笑骂着,然后问道:“怎么样,这些天又开出多少?”
“如今愈发快了,七个山头同时干,”那书吏答道:“统共一千五百多亩了。”
“比想象的要快啊。”杨凌吃惊道。
“也不看看多少人在干活,七个山头上满满的都是人。”书吏道:“现在越来越熟练。有大老爷盯着,他们也不敢偷懒。”
“开出来的地,现在抢种水稻还来得及么?”杨凌关心地问道。
“大老爷,新开的梯田。得先种几年旱地,一来是为了养熟,二来让人踩畜踏稳固垒实了。才能引水种稻。”书吏耐心地解释道。
“那就种点麦子呗,这世上不光有米饭。”杨凌继续说着毫不专业的话。没办法,虽然是农村人。杨凌前世今生真没干过农活。
魏知县知道,肯定有大事,不然王贤不必亲至。摆摆手,众书吏长随便退下去,将凉亭空出来给两人说话。
过了良久,杨凌站在亭中,俯看着漫山遍野劳作的民夫,还有那已经成型的道道梯田,用只有自己猜能听得清的声音悠悠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